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03798.html王建文明朝时期,瓜洲迅速发展为江畔巨镇。这里也产生了很多富商,他们拥有巨额财富,在瓜洲镇营造了富丽堂皇的宅第,同时,也斥巨资在镇内外营造自己的花园别墅,成为居住、游憩、宴客的场所。于园就是一例。
苏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在“建筑艺术”单元,选用了张岱的一篇文章《于园》,原文如下: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树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磥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张岱的文章给读者的印象十分深刻。成千上万的中学生知道了于园这座奇特的园林。可是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于于园中所描述的“前堂”、“后厅”、“卧房槛外”三处园林景观感到迷惑,无法理解。 清王士禛《瓜洲于园二首》诗:于家园子依江滨,巧石回廊结构新;竹木已残鱼鸟尽,一池春水绿怜人。风寒江上草萋迷,闲踏春泥过涧西;一树冬青青不改,映门犹自照青溪。季永鉁《九日集·于园诗》:南邻北郭动高秋,忽漫黄花插满头。台阁哪应巢翡翠,林塘犹得坐箜篌。六朝史第空茅屋,十载书凝老敞裘。纵饮题糕狂欲绝,龙山何处续风流。于树滋创作的《瓜洲伊娄河棹歌》首中写道,“叠石为山几度营,峰峦崱屴势纵横。名园山石传奇特,若遇襄阳必拜兄。” 查《张岱年谱简编》,崇祯十年(公元年)七月,张岱的仲叔张联芳(字尔葆,又字葆生)任扬州知府同知(分驻瓜洲),带张岱一起到瓜洲,遍访了瓜洲园亭。“于园”也叫“且园”、“于家花园”、“于家别墅”。《瓜洲续志》记载:“且园在北门外四里铺东岸广丰庄,于氏别墅道光后圮。”瓜洲文史专家高惠年先生告诉我:“广丰庄早已不存在,于园早已毁坏,没有遗迹了,位置还能够辨识,在八里镇的瓜东村花园庄组。”张岱痴于山水,精于园林鉴赏。张岱认为于园中的亭、台、楼、阁等景观并不新奇,让他感到新奇的是大量奇特的垒石、假山。 从园林工程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于园中的“前堂”、“后厅”、“卧房槛外”三处园林景观是可以理解的。
前堂的石坡为什么要建两丈高?为什么人不得上?因为于园的位置处在江边洼地,预防水患是平原地区园林营造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园林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建在高出地面的土台之上的,于园前堂的台基尤其高大,这个石坡高达两丈,明代的两丈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7米。石坡高大陡峭,上面是石头、牡丹、芍药,石坡不是让人行走的台阶,人无法从石坡上去。这在造园中堪称以实为奇。台阶之上的前堂更显得高大耸立。俯瞰南面的长江,江南的远山、江上船帆、江畔芦苇,美景尽收眼底。
后厅的大池有水吗?人为什么可以走在池底?莲花怎么能够在天上?后厅面向巨大的水塘,因为周围的建筑都建在7米多高的台基上,所以这个水塘是很深的。但是水比较浅,水塘中建造了奇特的假山,高耸直立,悬崖绝壁,直上直下,人可以从台基上的建筑沿着台阶下到水塘的底部。水面上应该有小桥。由于是在七月,向上观看,岸上水池种植的荷花(或是假山上种植的荷花,这是明末造园家计成(字无否,《园冶》作者)独创的假山营造方式)正在盛开,巨大的荷花和荷叶能够伸展到水塘边上,让人看到空中的美景。
卧房的栏杆外面那个幽阴深邃的“壑”是怎样一个结构?因为卧房外面的地面高程与前堂、后厅的地面是一致的,也是很高的。栏杆外面的假山堆出了一个洞穴,这是假山建造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洞的开始是一条沟,所以可以叫“壑”,因为洞口的高程很高,所以可以旋转而下,直到大水塘的底部。
张岱认为于园后边的荒野景色也十分自然,四周灌木、水草连天,禽鸟的叫声更加使人感到环境的幽静。这样的环境能够触动人的内心深处,联想到生活、人生的意义,甚至感到有些颓唐。这可能是喜欢热闹的张岱第一次感到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也可能是他对于园另眼相看的一个原因吧?
最后张岱认为,瓜洲的所有园亭都因为假山而出名,假山如果被垒成于园这样的假山,园林主人可以没有遗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