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以下图片可查看详情 铜钹山木城关 18“景”一、木城关景区旅游广告语 遥望千年烽火穿越时空之旅 千年古战场,大宋风情园二、木城关景区概况 木城关又称港头隘,位于赣闽浙三省交界处,雄踞于武夷山脉与仙霞山脉交汇处,环关皆山、峭壁林立、奇峰罗列、空谷幽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又因其东接瓯越,南控八闽而享有“江右锁钥、闽浙咽喉”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朝期间,木城关曾为汉朝和闽越两国边关,五代十国时期为南唐防御闽国和吴越两国的边陲重地。自宋以来,历代朝廷均在木城关一带设有营寨和关隘。 木城关于动荡时期是抵抗外敌、盗寇的军事屏障和边陲重地,和平年代是往来八闽之通途,商业贸易之枢纽。透过木城关所在地高庄至今依然保留的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的古瓷窑遗址、宋代守军屯田时所使用的巨型石磨、明清修建的古城墙遗址及清朝客栈,可依稀遥见到当年的金戈铁马、滚滚狼烟,感受到昔日高庄商业发达、人气鼎盛的繁荣景象。木城关景区是铜钹山管委会依托木城关深厚的军事历史文化底蕴和高庄“十古”等古建古迹,及公婆石、一线天、天星门、藏宝洞、羊角尖等名胜景点而打造的国内首个以华夏数千年军事文化、国防文化传播和演绎为核心,宋代民俗文化、青瓷文化展示和体验为脉络,集山水观光、文化体验、国防教育、青少年拓展训练于一体的文创型景区。三、木城关历史文化溯源 汉代。公元前年,越王勾践后人余善在福建起兵反汉称帝,国号“越”,定国都于浦城,史称闽越国或东越国,木城关及铜钹山一带遂成汉越两国边关。公元前年,汉武帝派遣四路大军伐闽,其中一路分由铅山分水关和广丰,即今木城关和二渡关一带入闽。 五代十国。黄巢十万大军开七百里山路挺进福建,开拓了由现木城关、仙霞关一带入闽通道。兵败后,藩镇割据,争相称帝,史称“五代十国”,广丰、浦城、江山分属南吴(后为南唐取代)、闽国、吴越三国,木城关和铜钹山一带遂成边疆重地,沿线密布营寨和关隘。公元年,信州刺史蒋延徽出兵木城关,破闽国军事重镇浦城,并兵困建州(今福建建阳),其时南唐烈祖李昪担心蒋延徽得建州不利于己,急令撤兵驻防木城关一带。宋代。赵匡胤建北宋,分三路大军攻伐南唐,一路取道杭州,自泗州岭古道(木城关古道)兵犯南唐,战火所及,关破寨毁。北宋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现木城关所在地高庄驻防军民遂利用当地瓷土丰富的优势建窑烧瓷,瓷器经由浦城、泉州销至海外。高庄遂进入繁荣昌盛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商贸节点,木城关古道客商和浦城担挑夫络绎不绝。高宗期间,钦令浙江、江西、福建三省各要塞处筑关以御盗寇,于木城关一带修建多座关隘、营寨,并驻军屯田。期间,名将韩世忠越木城关、铜钹山捉拿苗傅、刘彦二叛将。宋未元初。抗元名臣陆秀夫率军把守现木城关和仙霞关一带,据险抗击元军,兵败后携宋朝廷南逃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元军烧寨毁关并尽屠现木城关和高庄一带军民,致使高庄出现数十年荒无人烟、人迹罕至的凄凉景象。明朝。明初伐木建城,鲁、杨、黄三姓先人相继迁入高庄。明中叶,叶宗留、邓茂七起义,据险木城关、铜钹山一带与官兵周旋。明末,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据守木城关、仙霞关一带抗清。其后,郑芝龙降清,郑成功退守东南沿海。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清军攻克广丰、浦城,明军残部黄魁宇败退九仙山,被高阳农民杨文所杀,遂有杨文起义。 清朝。清初拆木城砌石为关,故号木城关。木城关与仙霞关、安民关、黄坞关、六石关、二渡关等关隘因处于仙霞岭山脉,并称为仙霞六关。 四、木城关古诗辑录 雨中至木城关 清.陈树著 木城虽僻远,此行良不虚。 十里渡七役,侧足径无余。 奇峰争绝望,瞥见心神舒。 雨中恋延赏,安惜衣裳濡。 恨不置平原,埋没成荒芜。 为问故乡山,开凿今有无。 俯想江令言,未必嫌归庐。 和观察陈公雨中至木城关 清.李藩 潼关天设险,所以固此都。 巡行为封疆,枉自惮崎岖。 栉风沐甚雨,踯躅疲泥涂。 不言王事劳,乃托山水娱。 迢迢木城关,远枉西北隅。 绝径奥以人,胜景延襟裾。 岂无佳丘壑,委巢戍荒郊。 得邀履齿过,聿转新扶舆。 书来枉嘉藻,古澹味含腴。 日惭日鞅掌,足未涉其区。 雒诵至再三,尘容为之怯。 回项望故山,我怀方郁纡。 五、木城关古道 泗州岭古道又称木城关古道,离浦城县城70公里,经刘田、秀里、盘亭、深坑、九牧、仙阳,过浦城、下福州与福建漳、泉海上丝绸之路相连,一度成为闽浙赣边境线上的重要货物转运站,当年客栈鳞次栉比,古道文化内涵十分丰厚。 六、宋代古窑 高庄境内有三座古瓷窑遗址,经文物专家鉴定,三座古窑遗址建于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已有多年历史,均属烧制青瓷的古瓷窑,同属于龙泉青瓷系列中国古代南方非常有名的官窑,是江西境内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以烧制青瓷为主的古瓷窑,填补了广丰烧制优质瓷器的历史空白。窑长条形,依山坡而建,斜卧似龙,故名龙窑。 古窑 古窑遗址出土标本有青瓷罐、刻花小圈足碗、香蕉盖、擂钵、漏斗形陶制匣钵等器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中国现代著名陶艺术家白明先生亲临高庄古窑考察,认为高庄古窑对研究中国古代制瓷业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七、思源台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高庄有一黄姓秀才,自幼父母双亡,困居在村头废弃的古窑,靠吃乡亲的百家饭长大成人。黄秀才人穷志不短,幼时便酷爱读书,时常趴在村中乡绅私塾的窗底下偷听先生讲课。及至年龄稍长,更视亦曾在寒窑苦读的北宋名相吕蒙正为楷模,读书益发刻苦。 黄秀才为人善良,品行端方,知恩图报,大凡乡亲有写家书、门联之需无不热心帮忙,更无偿教授村中孩童识字书写,因而乡亲纷纷解囊相助,资以银两助其进京赶考,博一功名光宗耀祖。临行前夕,黄秀才立于窑尾高处祈祷:苍天在上,神佛见证,小生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幸得乡亲恩养,苟活成人,又得乡亲助以银两赴京会试。此行若能金榜题名,必当勤以施政,慈以爱民。如信此诺,则枯井涌以甘泉,旱地长出茂树。第二天一早,黄秀才又至祷告处,但见地上隐隐然长出了一株黄绿色的樟树苗,枯井汩汩地冒出了一股泉水,喜极而泣,即刻拜别众乡亲,背上行囊大踏步往京城赶去。 当年,黄秀才便考中进士,由于政声卓著,一再荣升。功成名就的黄秀才不忘本,村中贫困家庭不时接到他寄来的救济银两。为感谢黄秀才对乡亲的眷顾,并激励后人以黄秀才为楷模,奋发上进,有识乡绅便将黄秀才苦读时走的窑边小径唤做“扶窑路”,取李白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意,希后人沿着黄秀才走过的路,一路走下去,像他一样扶摇(窑)直上,鹏程万里;洗砚台的小池塘唤做“洗砚池”,意谓洗墨成池,功到自然成;古井唤做“涌思泉”,寄予后人文思泉涌;祈祷的高地唤做“思源台”,告诫后人像黄秀才一样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秀才赴京赶考时的樟树也长成了数百年树龄的参天古樟,常年不断的散发出阵阵香气,闻之沁人心脾,提神醒脑,更具祛风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因而被村民视为神树,奉为地方的保护神,称之为樟神娘娘,祭拜之可获得护佑和赐福,小孩祭拜樟神娘娘,会碰到“文章(纹樟)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美妙奇遇,获得写作灵感,文思泉涌。八、南唐、宋代营田 木城关一带因地势险要,又处于闽浙赣三省交界,时有闽人叛乱或盗寇犯境,故从汉朝起,历代朝廷无不重视木城关防务,视同边陲重地,长期驻防官兵屯扎高庄。村头梯田便是南唐及宋朝驻防官兵屯垦高庄时的营田。 九、饮马湖 北宋期间,因闽地安定又开通了泉州港,驻防官兵便化军为民,建起瓷窑利用当地丰富的瓷窑烧制瓷器,通过木城关古道、闽江、泉州港销往世界各地。及至明朝,由于朝廷实行封禁政策,关闭泉州港,又有景德镇瓷器的竞争,高庄瓷器失去了销路,便停止了烧制。而村中的瓷矿,经过数百年的取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成为驻防官兵给马匹喂水的地方,故将此人工湖称之为“饮马湖”。 十、三元桥 原桥建于明末清初,因战火烧毁,现恢复重建。高庄先人为激励后人刻苦攻读,考取功名,取“元”和“圆”谐音,建三圆孔石拱桥,命名为“三元桥”,寄予后人连中三元之厚望。 十一、清凉亭 南宋期间,苗傅和刘正彦两将兵变,叛逃福建途经木城关攻破营寨,在高庄烧杀掳掠,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怨恨不已。韩世忠平定苗刘兵变后,当地乡绅感恩其保境安民,筹资建亭纪念,因韩世忠别号清凉居士,将亭命名为清凉亭。 十二、南唐演武场遗址 五代十国期间,广丰、浦城、江山三县分属南唐、闽国、吴越三国,南唐信州刺史蒋延徽为攻伐闽、吴两国,特在现木城关所在地高庄修建演武场操练士兵。 十三、点将台 相传南宋初期,苗傅和刘正彦两将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兵变,逼迫宋高宗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兵变失败后,苗刘两人率叛军仓皇逃往福建,名将韩世忠奉高宗旨意追剿苗刘叛乱,其时韩世忠手下仅有多士兵,不足以剿灭叛军。韩世忠追至木城关营寨处筑建点将台派遣永丰(广丰)、江山两县营寨官兵合军平乱,于渔梁驿即今浦城仙阳镇渔梁村擒获刘正彦等叛将。 十四、宋代石磨 石磨直达长达3米以上,体型之大在广丰境内极为罕见,是宋代驻防木城关营寨的官兵研磨粮食的器具,用人力和牛马的畜力推拉。 十五、磨枪池 磨枪池是古时驻防木城关的官兵为磨砺刀枪而挖掘的小池塘,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添置巨型磨刀石) 十六、烽火台 史载,汉武帝期间,越王勾践后人余善叛汉称帝建立闽越国。其时,汉武帝正忙于攻伐匈奴,解决北方边患,便暂时放下南方的叛乱,仅在现木城关、仙霞关一带的边境处筑建了营寨和烽火台。烽火台是点燃烟火传递军情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十里一台,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十七、同心桥(鹊桥) 同心桥是基于牛郎织女和宋代名将韩世忠与其夫人梁红玉的爱情故事,在两棵树龄年以上的古松之间搭建的,供情侣们谈情说爱、海誓山盟的吊索桥,桥底离地面高达20米,登临其上摇摆不定,如履深渊,唯对爱情忠贞者才有勇气和毅力攀援其上。情侣们在桥上表达浓情蜜意的同时,还可在购自景区的同心卡写下自己对爱情的承诺,表露和对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愿,让爱情像百年古松一样坚贞不渝,四季常青。 十八、陶艺馆 陶艺馆是依托铜钹山和高庄境内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而打造的陶艺创作体验馆,融文化体验、艺术创作、教育培训于一体,以弘扬陶瓷国粹文化为己任,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将陶瓷生产过程中炼泥、拉坯、修坯、上釉、烧制等繁杂工艺标准化,简单化,让游客即使不谙陶艺也能沉浸在优雅时尚的艺术氛围之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DIY作品,收获作品诞生的满心喜悦,体验到陶艺制作的浪漫情怀,留下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 来源:整理于导游小站 ——《END》—— 喜欢本篇,欢迎点赞分享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