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录分为九大类别,共72个项目。其中,赣州有12个项目入选。 赣州有12项入选大余吉村年歌 会昌畲族摆字龙 赣县木偶戏 崇义石塘武狮 章贡客家根雕 石城横江重纸古法造纸 瑞金客家祠堂营造技艺 定南客家童帽制作技艺 宁都长胜陶器制作技艺 寻乌客家迎故事习俗 于都中石练兵习俗 兴国四星望月习俗 这些你都了解吗? 大余吉村年歌 大余吉村年歌是大余县吉村镇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歌。相传是由上村人曾在明朝期间做过刑部知事的刘永回乡组织编辑而成。吉村“年歌”是由道教的“道歌”演变而成的,有正教音乐谱系,其歌谣具有朴实淳厚、言简意明、通俗易懂、优美动听的特点。 会昌畲族摆字龙 畲族摆字龙是一种独具畲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舞蹈,通过畲族年轻后生游、盘、翻、腾、穿、缠、戏等舞龙技巧动作摆弄变化出“天下太平”、“人才(财)二(两)卜(盛)”、“天(添)丁天(添)才(财)”等上十种字样。会昌畲族摆字龙由七节组成,配以龙珠,龙头、龙身、龙尾,都由红色花绸缎包裹,并将每节龙用红色花绸缎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鲜活的彩龙。 赣县木偶戏 明末清初,“木偶戏”传入赣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东河流域的田村、白鹭一带,演唱也为高腔曲目,计有高腔剧目三百余出,其大部分剧目与东河戏相同,虽然到了清末时期改为弹腔,但仍保留着大批高腔剧目的演出,故而在东河高腔大部分失传的情况下,赣县木偶戏仍有部分的高腔剧目的遗存,因此,赣县木偶戏在明末清初时期极为盛行,称为鼎盛时期,一直流传至今。 崇义石塘武狮 崇义石塘武狮则以单人狮为传承,以武为基础,体现出狮的灵活、威猛,以上南方的八仙桌为技巧,在传统中主要在春节或大型活动中敬神、辟邪、祈福,烘托气氛之意。 章贡客家根雕 赣南客家根雕艺术作品取材于树木砍伐后遗留下来的根部,根据树根形状,加以非凡的想像和艺术雕琢加工,成为意境深远,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石城横江重纸古法造纸 石城手工造纸术,由北宋初年传入,至明代以具相当规模。从砍竹麻到成纸,要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原料加工大都采用日晒、雨淋、露炼等方法,自然天成,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土纸均以嫩竹为原料,经石灰腌浸、发酵而制成的,故不易生虫,且吸水性强,字迹不易退脱。其纸面洁白,纸张厚薄均匀,拉力性强,光滑平整细嫩,书写流畅。一直以明如玉、质如扣闻名。 瑞金客家祠堂营造技艺 瑞金客家祠堂的建立可追溯至宋元时期,乡人为了“报本返始”、“慎终追远”而立家庙、饷祖考,于是祠堂应运而生。瑞金客家祠堂几乎分布在全市每个乡镇、每个村落,数量多达上千座,犹如颗颗明珠散落于瑞金各地。祠堂的造型、结构及装饰精巧独特。 定南客家童帽制作技艺 定南客家儿童吉祥花帽,是当地客家儿童逢年过节必戴的吉祥物,是客家人表达望子成龙、吉祥如意美好愿望的一种独特方式。花帽绣有各色图案,并镶满了种种银饰,绣工精细,技法多样,形式独特,充分展现了客家母亲精巧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爱子情怀。 宁都长胜陶器制作技艺 长胜陶器制造工艺传承在宁都长胜镇往南两公里处的窟下村,相传长胜陶器起源是仙翁教授。但较为确切的说法是,在明朝时期,浙江绍兴的一个叫张罗明的人来到这里,带来了先进的制陶技术,制陶业才较好地发展起来,进入清朝康乾时期非常繁盛。解放后,到了年,长胜正式成立“长胜陶器厂”,年8月购买了面积11万平方米的富洲岗作为新的发展基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长胜陶器厂成为江西制陶业中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整个传承历程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寻乌客家迎故事习俗 具有重要历史研究、文化艺术、科学教化价值的“寻乌客家迎故事习俗”,是寻乌县客家人于农历9月28日借佛、道两教大神诞辰庙会日举办的“迎故事习俗”活动,是当地客家祈盼“风调雨顺、繁荣昌盛”的民间传统文艺习俗,传承了近年历史,如今仍显其勃勃生机。于都中石练兵习俗 于都县桥头中石坊的民俗活动主要有上刀山、过火焰山、水上漂、滚簕床、下油锅、长襟等。上刀山,又叫爬刀梯,其目的是寄托保平安的愿望。中石村“上刀山”保平安活动中有一个“练兵”节目。“练兵”就是练出菩萨的“阳兵”。把村里供奉的“五神”菩萨,从庙里抬到村里大空坪上,让菩萨“阅兵”,一些民众,抬一个菩萨的轿子,在锣鼓喧天、鞭炮阵阵、香烟袅袅,烛光熊熊的气氛中,来回奔跑、跳跃,在奔跑、跳跃中练出“阳兵”。“阳兵”的主要标志是,能用嘴巴咬碎本来完好无损的瓷碗,并且,一连咬碎多个瓷碗而不伤嘴。 兴国四星望月习俗 兴国客家人菜谱以鱼为先,讲究“年年有余”的吉兆。兴国人民逢年过节、操办红喜事和接待宾客的筵席上“四星望月”必不可缺,因为它意味着“团团圆圆、阖家幸福”!这一饮食习俗世代相传、始终不变,而且辐射到周边县市,影响赣粤闽客家地区。 江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2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5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单位 1 滕王阁传说 南昌市 2 绳金塔传说 南昌市西湖区 3 烟水亭传说 九江市 4 朱轼故事 宜春高安市 5 青原山传说 吉安市青原区 二、传统音乐(共计6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建议保护单位 6 江西古琴艺术 南昌市青山湖区 7 新余观巢十样景 新余市仙女湖区 8 大余吉村年歌 赣州市大余县 9 葛仙山道教音乐 上饶市铅山县 10 普庵咒佛教音乐 宜春市袁州区 11 遂川龙灯曲牌 吉安市遂川县 三、传统舞蹈(共计6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建议保护单位 12 余江摇扶船 鹰潭市余江县 13 资溪猴狮舞 抚州市资溪县 14 崇仁尧岗傩戏 抚州市崇仁县 15 东乡蛇灯 抚州市东乡县 16 金溪疏口蚌壳灯 抚州市金溪县 17 会昌畲族摆字龙 赣州市会昌县 四、传统戏剧(共计6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建议保护单位 18 湘东皮影戏 萍乡市湘东区 19 赣县木偶戏 赣州市赣县 20 宜春采茶戏 宜春市 21 广丰道士戏 上饶市广丰区 22 泰和提线木偶戏 吉安市泰和县 23 乐安花鼓戏 抚州市乐安县 五、曲艺(缺)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2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建议保护单位 24 安义硬门拳 南昌市安义县 25 崇义石塘武狮 赣州市崇义县 七、传统美术(共计9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建议保护单位 26 豫章绣 南昌市东湖区 27 庐山篆刻 九江市 28 章贡客家根雕 赣州市章贡区 29 万安农民画 吉安市万安县 30 资溪竹烙画 抚州市资溪县 31 广丰木雕 上饶市广丰区 32 广信剪纸 上饶市上饶县 33 樟树樟木雕刻技艺 宜春市樟树市 34 临川金银錾刻 抚州市临川区 八、传统技艺(共计21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建议保护单位 35 景德镇珐华彩制作技艺 省直 36 景德镇传统水碓制作技艺 浮梁县 37 万载苎麻纸手工制作技艺 省直 38 南昌瓦罐煨汤制作技艺 南昌市东湖区 39 东湖胎发毛笔制作技艺 南昌市东湖区 40 修水麟祥堂罗盘制作技艺 九江市修水县 41 湖口木船制造技艺 九江市湖口县 42 九江吴氏酱味制作技艺 九江市 43 宁红茶制作技艺 九江市修水县 44 景德镇瑶里传统釉果制作技艺 景德镇市浮梁县 45 石城横江重纸古法造纸 赣州市石城县 46 瑞金客家祠堂营造技艺 赣州市瑞金市 47 定南客家童帽制作技艺 赣州市定南县 48 靖安黑陶制作制艺 宜春市靖安县 49 宜春金片禅茶制作技艺 宜春市 50 鄱阳传统榫卯制作技艺 上饶市鄱阳县 51 婺源徽墨制作技艺 上饶市婺源县 52 青原新圩木活字印刷技艺 吉安市青原区 53 泰和蜀口茶制作技艺 吉安市泰和县 54 棠阴夏布织造技艺 抚州市宜黄县 55 宁都长胜陶器制作技艺 赣州市宁都县 九、传统医药(共计2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建议保护单位 56 贵溪朱氏膏药制作技艺 省直 57 樟树万应膏丹制作技艺 樟树市 十、民俗(共计15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和建议保护单位 58 莲花界市城隍庙会 萍乡市莲花县 59 寻乌客家迎故事习俗 赣州市寻乌县 60 于都中石练兵习俗 赣州市于都县 61 兴国四星望月习俗 赣州市兴国县 62 禅七仪轨 宜春市靖安县 63 普庵信俗 宜春市 64 广信翻九楼习俗 上饶市上饶县 65 鄱阳湖开港习俗 上饶市余干县 66 德兴海口董氏家规家训 上饶市德兴市 67 玉山紫湖花灯 上饶市玉山县 68 峡江擎香龙 吉安市峡江县 69 吉州钓源祭祖 吉安市吉州区 70 万安儿郎灯会 吉安市万安县 71 广昌赤水莲神太子庙会 抚州市广昌县 72 李畋崇拜习俗 萍乡市上栗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为我们璀璨的宁都文化自豪~ 来源:赣南日报、前端新闻客户端综合江西日报等 整编:宁都网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