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鹫寺原名"宝积禅院",为全县现存最早创建的古刹,距今一千二百年。位于广丰区东阳乡灵鹫山北麓,是江西省14座重点保护古庙之一。建于晋朝,殿宇宏伟,共有六重,第一重为戏楼大院,第二重是韦陀四大天王殿,第三重是三尊佛殿,第四重为罗汉祖师殿,第五重为方丈禅房,第六重供坐佛一尊(高达10米),旁边有财神殿、百子堂,后面有经堂数十间。常年香火旺盛,是江南一大寺院。 据清代同治年间《广丰县志》记载:“宝积禅院,在三十九都(今广丰区社后乡境内),今名灵鹫寺,唐元和(公元—年)间建”。又据解放初期住持师静礼叙述为灵隐寺僧明道、智开两禅师开山创建。传说明道、智开从杭城来赣,游名山,访胜地,当进入灵鹫山时,见群峦叠嶂、云绕峰回,似鹫鸟展翅凌空腾飞,上有五峰,巍峨壮观,同杭州灵隐山五峰有相似之处。乃曰:“灵鹫飞来,此传法之胜地也”。遂靠山建寺,名宝积禅院,与灵隐寺同属临济亲。初建的宝积禅院规模不大,未建佛殿,乃法堂为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以僧堂为禅僧行道之地。 五代时期(—年)由于南唐王信仰佛教,寺院得以持续发展。在宋熙宁五年(年),景祥禅师住持灵鹫寺,重建殿宇。直至元代(—年),广丰县设僧司管理全县僧务,对汉族佛教管理甚严。到了皇庆间(—年),又废除僧司,寺院定住持由僧人自已管理僧务,重建了寺宇,此时把“宝积禅院”更名为“灵鹫寺”。 灵鹫寺自建成后,在每个朝代都经历过兴废,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明洪武十五年(年)县设僧会司于灵鹫寺,派僧官驻灵鹫寺,管理全县僧务,主要任务是监督僧众行议及主管考试。此时,灵鹫寺已成为全县佛教的活动中心。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限县只准保留大寺院一所,大部份寺庵被废,而灵鹫寺由于设僧会司得以保留,且保持了一定盛况。 清代佛教继承明代制度,清初因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寺院也无所建树。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年),禅风逐步恢复,重振宗门,寺宇焕然一新,佛事旺盛,可惜在清咸丰年间(—年),灵鹫寺在兵灾中受到损毁。然而,到了清代光绪末年,法香禅师到灵鹫寺住持,先后建玉皇殿、天王殿、地藏殿、观音堂、大雄宝殿、韦驮殿、王官堂、功德堂等,号称“九栋十三厅”,此时的灵鹫寺达到历史鼎盛时期。 灵鹫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了严重破坏,僧众被赶下山,正常的宗教活动被迫停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元一九八二年,灵鹫寺房产、山塘田地等全部落实交还僧人管理。翌年十月,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开放寺庙公元一九八四年六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开放寺庙,公元一九八六年被列为广丰县文物保护单位。从而,僧众陆续回寺,重响晨钟暮鼓,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寺内有金塑金佛像37尊。寺周围有木鱼山、古城、鹫岭、五星峰、双狮、张叔夜衣冠墓等“灵鹫十景”。南宋诗人杨万里路经广丰时,曾作《宿灵鹫禅寺》七绝二首:其一云:“初疑夜雨忽朝睛,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寺依山而建,远视若鹫鸟凌空飞舞,故得名。 “鹫岭峰回”进入灵鹫山,环视群山,只见山山盘旋而腾跃,峰峰回环若飞舞,白云如轻纱飘洒,山姿峻美。 “双狮对峙”寺之对门,有两座峰对峙,山形似狮,身姿雄伟,巍峨威武,竟日镇山不倦,以护山寺安宁。 “云锁古城”循岭而下,东行百十余步,即到古城遗址。此处峰回路转,白云遮断,层峦隐于云雾之间,“烟云缭绕锁山城”。仿佛置身于“是否山城在,峻嶒石作门。空空关不住,一任暮云屯”的境界。 “五老旁列”五座山峰并肩而立。诗云:“奇峰五老本天成,旁列禅林可问名。中有灵山如太极,俨然一幅画图呈。” “鱼山古村”寺旁右侧有一座形似木鱼的山,山上林木葱茏,老树婆娑。风过林响,如僧敲木鱼。 “江相石洞”木鱼山下一石洞,洞内奇石形状各异,资态逼真,相传江相公在此炼丹修道多年。 “岩遗仙灶”循江相洞通木鱼山后,岩中遗有丹灶,完好犹存。岩壁上原有题词,却剥蚀难辩。 “张公祠墓”灵鹫寺旁建有张叔夜祠,曾有“旌忠”匾额高悬。寺后有张夜衣冠冢。诗云:“百世衣冠冢上存,空山独拜吊忠魂,孤臣碧血河沟水,追念先人一枰论。” “龙井清泉”木鱼山西侧半里许,可见龙井清泉。泉自石罅中潺潺流出,清澈甘甜。 “天池晨旭”灵鹫峰顶,有天池,碧波一弘,银光荡漾,一轮红日仿佛从池中跃出,冉冉升起。 来源:广丰旅游 「青 春 正 能 量」 广丰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