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在传统中秋佳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外,不同地区的人们都会根据各自的地域传统和民俗风情来欢庆中秋。作为江西老表,你可知道江西各地曾经或者正在流传着哪些中秋节习俗?婺源摆龙灯、宜春跳傩舞、寻乌抬故事、湖口做糍粑…你还知道哪个?欢迎补充~ 南昌: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南昌的古老习俗中,有中秋节吃柚子,送千层底鞋的风俗。过去,每当中秋节,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是与家人团聚外,最主要的就是要送一双千层底鞋给父母。因为在中秋节过后,马上就要到重阳节,女儿们希望老人能够在重阳节外出登高,同时也是祈愿老人身体健康。每年的中秋佳节,除了要吃月饼外,还习惯吃柚子,柚子谐音是“有子”,因此中秋节吃柚子也有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 湖口:全家团圆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节,湖口县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粑”庆祝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湖口人就开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种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个品种。在这些粑食品种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鲤鱼,喜鹊,福,禄,寿等文饰,以示喜庆和吉祥。“做粑”也象征着一种团圆,每逢“做粑”时,都是一大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互相分工协作,其乐融融。 瓷都:行帮规矩要加餐 除了烧太平窑,景德镇还有不少独有的中秋习俗,这些习俗或多或少和陶瓷行业有关相传,坯房在中秋节休息一天老板按8至10人一桌供应猪肉4斤和鲜蛋,黄花,木耳,粉丝,咸鱼,芋头,青菜等十种菜肴另加40个铜钱作酒钱,每人一只生糖酥,一只扁麻酥。加餐的规格叫十碗菜,晚上赏月的茶点里要有花生,瓜子和梨,这些都是行帮定下的规矩,不能破坏。此外,中秋节时吃碱水粑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宁都:火龙虎月下进村 随着“火龙虎进村,生子生孙,火龙虎进屋,发财做屋……”一串串清纯的童音在村中响起,这是中秋宁都县南云村的一道独特景观。中秋当晚,卢氏七房各出7名壮汉,每人一根竹篙。竹篙选用长约八九米的毛竹,从尾部往下层层扎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浇注过植物油的纸卷。夜幕降临后,各房人马举着49根竹篙汇集卢氏家庙前,依次点火,火苗迅速化成一条条长长的火龙煞是壮观。 寻乌:抬故事喜庆丰收 抬故事是寻乌县民间节庆的重要民俗活动,以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来展示一般选择8岁以下的小孩进行人物造型和化妆,并站在特制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故事棚多为方形木架,用彩布装饰起来,由青壮年轮流抬着巡村游乐,长达三四个小时。“抬故事”是古代寻乌人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借此来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 上饶:“菩萨出门行香” 与别的地方习俗不一样的是,每到中秋节前后,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的一些乡村平常供在庙里的菩萨都要出来行香,这也是一年之中仅有的一次,每到一家老百姓的家中,老百姓都要拿出红包或捐出一些善款,以求得到降福。此外,中秋节的晚上,每家每户都要供奉月饼,水果。对祖先进行祭祀。 婺源:龙灯越长越兴旺 在婺源,每逢中秋节,有摆龙灯的传统习俗。摆龙灯也叫“迎龙灯”。只是当地人迎中秋的方式。所谓“龙灯”是由于干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后的干稻草绑接成龙的形状,在稻草上插满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时,由村民用捆子插入稻草中并点燃上面的香,高举着来回游走于各村庄之间,形成了一条火龙,“摆龙灯”因此而得名。 吉安:中秋夜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江西吉安地区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资溪:畲族乡亲唱山歌 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是一个小山村,全村畲族人口多人,民情风俗浓厚。畲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唱歌,每逢节日便以歌助兴,以歌抒情,中秋节也不例外。到了中秋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个山头,然后便可自由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种,即独唱对歌,齐唱。畲族歌手们随兴而唱,即景编词,使新月畲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风情村”。 宜春:香烟袅袅跳傩舞 宜春傩舞祭月源远流长,每逢中秋佳节,宜春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月活动,场面恢弘,香烟袅袅,爆竹声声。跳傩舞者头戴面具,身着古装,持各种兵器,手舞足蹈,其表现手法严肃而诙谐,它既是人们以娱乐形式向傩神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一种祈祷方式,也是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活动。傩舞共有大小面具24具,面具为樟木雕成,形色酷似京剧脸谱,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与审美品位。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