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做活《广丰新闻》栏目,把《广丰新闻》真正办成贴民生、接地气、群众喜欢看的节目,广丰电视台将在《广丰新闻》栏目中开设“有事您说吧”专栏,不管是谁,只要有烦心事、开心事,提建议、讲道理,您都可以拨打我们的新闻热线,在荧屏上说一说,让律师、资深学者(党校教授、学校老师)以及普通市民评一评。 话说广丰的“都” --徐敬恩 广丰历史上行政区划的“都”,从设立到废除,经历了四个朝代,存在了年,成为行政区划史上的一桩奇迹。下面,粗略而肤浅地说一说它的来龙去脉。 “都”的含义 “都”,词典的解释是“大城市”,如都市、通都大邑。此外,“都”又特指帝王居住地和一个国家的政权中心,如帝都、京都、国都、建都、迁都。“都”被赋予“大城市”的概念,其源盖出于古代的区划名称。《周礼·地官》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又《管子·度地》载:“故百家为里,里十为街。街十为州,州十为都。”从这两则材料看,先秦时期的区划“都”,其规模比之“大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 词典又解释:“都”是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本文要说的“都”,正是这种意义上的“都”。它所管辖的“地盘”不大,约为现在的半个乡镇左右(大的“都”约与乡镇相等,如十五都)。与先秦的“都”相比,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县以下何时设“都” 广丰建县于唐朝,唐朝时县以下未设都。清同治《上饶县志》云:“按宋以前皆以县统乡,以乡统里。”明确界定宋以前县以下没有“都”的区划。那么,县以下设“都”究在何时呢? 据北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立限量远近”载:“催科(催缴钱粮、赋税)若讼(调处纠纷、审理案件)常限,须关佐官厅同一日,如一都、十一都、二十一都则以初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都则以十二日、二十二日之类,非惟整齐,无杂乱,易稽考,且里正户长,一月止三日在公,优闲多矣。” 另据清方外山人《谈征·都图》载:“宋人登科录,必书某县某都某里人。” 这两则资料,清楚地表明了宋代已经在县以下设“都”。那么,广丰在宋熙宁七年()恢复了县,县以下是否就有“都”了呢?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广丰何时设“都” 广丰复县后,直到南宋灭亡,整个宋朝年间没有修过县志,县以下是否设过“都”,无从得知。进入元代,在泰定年间(——)修过县志,但久已亡佚。好在清康熙四十一年编纂县志时,尚有“泰定志”,并采用了其中一些资料,使我们对元朝的事得知一二。 清康熙《广永丰县志·疆域》云:“元泰定志·山川,以某山属某乡某都,悉与今同,故知乡、都之名,其来已久。”“城以外凡六乡,乡领都,都领图,从元制也。” 又清同治《上饶县志》也记载:“改乡曰都,改里曰图自元始。” 从上述资料看,广丰在元朝时县以下有“都”已经确切无疑。但是,究竟在元朝哪一年设立的呢?这个问题,可以从新版《萧山县志》中得到答案。该志“区划”称:“元至元十六年(),改乡、里为都、图。”至元十六年,正是南宋小朝廷灭亡、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时候,像“改乡里为都图”这样的大事,应该是全国政令统一的。所以,萧山虽属浙江,志中所记的时间广丰似亦可取,因而,认定广丰县于元至元十六年()在县以下设“都”,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都”的划分 相传:当初划“都”时,为了慎重其事,每都所辖的地盘,都要由县官亲自到实地察看决定。在此期间,县官坐着轿子,带着随从,每日进行划编“都分”的工作,直至结束。这种传说,可信度当然有限,不必当真。从实际情况看,“都”的划分,以山脉、河流、道路、溪沟等地理实体为界,符合“顺其自然”的原则。全县共划分51个都,以序数命名。这51个“都”,分属6个乡,形成了“以县统乡,以乡领都”的格局。其隶属关系,清康熙县志记载得很明白,转录如下: 一曰永平乡,领都十有二(一都至十二都) 二曰新城乡,领都十有三(十三都至廿五都) 三曰崇善乡,领都七(廿六都至卅二都) 四曰周安乡,领都十有一(卅三都至四十三都) 五曰富城乡,领都三(四十四都至四十六都) 六曰玉阳乡,领都五(四十七都至五十一都) 这一行政体系,从元朝至元十六年()建立至民国三年()废除,经历四个朝代,历时年稳定不变,安然无恙,现在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都”的废除及其余韵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各方面都面临着重大变革。民国三年(),广丰县奉令“废都设区”。存在了年之久的县以下一级行政区划“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在过去的六百多年间,“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废“都”以后,它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最显著的表现是,有许多“都”由原来的行政区划名称转化为地名,至今还在使用。如二都、三都、五都、六都、七都、八都、九都、十都、十一都、十五都、十六都、廿三都、廿四都、卅二都、卅八都。其中三都、五都、七都、八都、十都、十六都、廿三都、廿四都、卅八都,还曾经被用作公社、大队、乡镇、村居的名称。这一方面说明“都”的生命力之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都”的留恋。由于“都”在历史上的长期存在,因而广丰产生了一些与“都”有关的谚语。这种现象,套用时下流行的话,简直可以称为“都文化”了。这些谚语是: 翁家岭的皮舍(荸荠),卅二都的甘蔗。 十三都的姜黄,乌岩山的白黄,关里的紫老出外洋。(十三都在今桐畈镇比古、石家梯、下社、南坞一带,乌岩山在今毛村镇。姜黄、白黄、紫老皆烟叶品种。) 三十都的鱼味道鲜,廿四都的糖糕香又甜。(三十都指下坊、坑东、赤塘、江家塘等地,因土质、水质关系,所产鱼味道鲜美。) 生莫做五十一都人,死不做五十一都鬼。(因五十一都序数最后,旧时到县衙门办事或交纳钱粮,总是排在最后,耽误时间,吃亏。) 这些谚语,生动地反映了“都”与有关地域的特产和社会活动,是一份很好的乡土材料。 九十多年前,“都”就离我们而去,一去不复返了。它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回到历史中去。值得欣慰的是,还有一串带“都”字的地名,为我们所用,让我们遐想。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