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行记》系列 三藏情撷英 尽管我们走进的一户格桑藏家或多或少带有一点商业化的痕迹,但丝毫也没有影响到我们对藏家风情的采撷和感受。 这是一户普通的藏族人家,房子依着山形和水势,坐南向北,整座房子呈“凵”形,东西两侧为厢房,均为一层,南面是正房,两层,下石上木结构,北面空处为一围墙,中间有一大门,挺高,有相当的气势,中间一大院落,约七八十平米。跟所有的白马藏家一样,这座藏房也被装点得色彩斑斓绚丽多姿,除了房顶,目光所能触及的地方一律画满了彩色图案,挂着或丝或锦的彩画,吊着奇形怪状的兽皮,悬着色彩绚丽的飘带,处处充满了浓郁的藏传佛教的气息。 我们被一位一看就知道是藏人的英俊小伙友好地挡在院外大门右侧一个石堆前,这个石堆大有讲究,它被称作“嘛呢堆”所谓嘛呢,其实是佛号“俺嘛呢叭咪哞”的简称,藏人常念,相当于汉传佛教信徒常念的“阿弥陀佛”,嘛呢堆由四五十块一手可以举起的石块随意地堆积而成,每块石块上都刻有藏文,那是佛经,石块之间夹杂着一些或白或黄或蓝的印着经文的油质纸,这些石头的来历可不简单,是这户人家或许是一代或许是几代人前往喇嘛黄庙礼佛或到圣山朝拜时请回来的具有灵性和法力的神石,这些神石堆在一起可以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现在,这个石堆中间插着由两根木棒扎成的十字架,十字架上绑着一个带着黑角的牛头骨,牛头骨上画着奇怪的图案,那是辟邪的神符。十字架上还垂挂着十多条彩色的经幡,晚风吹来,呼啦啦的响。牛头上搭着许许多多的彩色丝带,那是哈达,一同伴轻声问我:一根布条又不值几个钱,为什么哈达会成为藏人珍贵的礼品?再说哈达不是白色的吗?怎么有这么多种颜色?我告诉他:“藏语哈达的意思为‘神的光辉,萦绕于身的祥云’,是神灵的化身,哈达在身表示神灵与我们同在,就会吉祥如意,因此敬献哈达表达了藏人最真挚的祝福。虽然哈达是从中原传入藏区的,但藏人却将这种信物当成了一种习俗保留并发扬光大,从中可以看出藏民族从来就是个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的民族,我就是因为哈达而喜欢上这个民族的。至于颜色,我们通常见到的哈达以白色为多,但实际上哈达有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红色代表雷电,黄色代表大地,蓝色代表蓝天,白色代表白云,绿色代表江河,不同颜色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但到底怎么个用法,我也不太清楚。”同伴对我的回答表示满意和惊奇,闲谈间只听藏族小伙高声说:“欢迎各位贵客来到我们格桑藏家做客,现在我们沿着嘛呢堆绕上三圈,一起祈求神的保佑。”接着就有三四位藏家姑娘上前,为我们每人献上了一条金黄色的哈达。 大伙装出庄严肃穆的样子围着嘛呢堆绕了三圈后,又天真烂漫嘻嘻哈哈起来。藏族小伙告诉我们:现在色狼在前,色魔在后(藏语“色郎”指男人,“色嫫”指女人,谐音,大伙故意跟着错念),跨火盆绕白塔转经筒了!我们依次跨过摆放在门口的火盆,进了院子,大门后有一白塔,不高,两米多。塔虽不大,但其基本结构不少,塔座、塔梯、塔面、塔身、塔宫、塔檐、塔门、宝瓶、伞盖、塔尖等构件无一缺少。白塔在内地极其罕见,除了在有藏传佛教寺庙的地方可见之外,恐怕就只有扬州瘦西湖边上才有一个了。可是在藏区,这白塔可多了,因为,白塔在藏人心中是圣洁祥和的象征。除了宗教信仰外,白塔也是藏人热爱和平的证据,传说在吐蕃王朝,各部落间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一次战争后,两部落两败俱伤,双方和解,约定在停战处各自修建一座白塔,将互不侵犯永保和平违者必遭天谴的誓言刻在塔上,因此,这白塔寄寓了藏族人民渴望和平祈求祥和的美好愿望,千百年来,热爱和平的藏族人民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白塔,甚至于每家每户的院子中都能看到白塔的身影。 围着白塔绕了几圈之后,小伙子将我们带到院子西厢房前的一排转经筒前,让每位客人都转上了一遍,然后高声宣布:“祈福仪式结束,现在参观藏房,然后请各位到东厢房入席,藏宴开始,请各位贵客尝尝我们藏家的青稞酒、酥油茶、核桃花、手抓羊肉和烤全羊,欣赏我们藏家的歌舞,参与我们藏家的“婚礼”,与我们藏人一起跳锅庄!”人们于是四散开来,当然这藏房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参观的,主房的二楼为主人的居室,西厢房是待嫁姑娘的闺房,不能随便闯入,否则就有失礼仪大为不敬了。我对这户藏家的一种叫“唐卡画”的饰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我所知,唐卡画是一种独特的画种,它与其他流派的画种截然不同,它是在细布上用彩色颜料工笔绘制的画,可大可小,大的数十上百平方米,要多个画师经过数年才能完成,小的仅巴掌大。一幅唐卡画一般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或一个完整的故事,其内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以藏族风情和自然山水为主,二是以藏族历法和藏医藏药为主,三是以藏传佛教故事为主。唐卡画一般悬挂在藏传佛教的寺院里,也由于游牧部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经历,慢慢的便民间化了,牧民们经常带着一幅画着佛像的唐卡画,他们无论放牧到哪,都要将画挂在帐篷里,供全家祈拜,就像随身带着一座庙宇一样,可见藏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发展到现在,唐卡画的制作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品种除手工绘制外,还有刺绣的、织锦的,甚至有现代化机器生产成批量印刷的,就像这户格桑藏家,无论是经堂还是客厅,无论是外墙还是内壁,悬挂着许许多多的唐卡画,大多是丝织品,也有织锦的,上面描着许多佛像,边镶一律做得精细雅致。夜风吹来,厢房外壁上的唐卡画迎风飞舞,咧咧作响,在九寨沟格外湛蓝异常高远的夜空下,我只觉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起,诗意与禅意一齐弥漫开来。 藏宴是整个“走进藏家”活动的核心内容。我们被安排在东厢房,这个厢房较大,容纳下我们四十多人都不显拥挤。厢房布置甚是特别,墙是白的,墙壁上画着鲜艳的花草、花瓶、飘带、祥云,还恰到好处地悬挂着若干织锦唐卡画,还有一张《毛主席去安源》的纸质画,房内摆着十多条齐膝高的长桌,桌子一律漆成淡黄色,四角有彩饰,桌面上画有大簇的花团,整个厢房看上去富丽堂皇气氛热烈。桌上摆满了食物和酒具,每人都有,三碟小菜两碗酒水一盆手抓羊肉,小菜是核桃花、豆腐干和青稞米,酒是青稞酒和酸奶酒,后来还上了烤全羊。我们学着主持宴会的帅小伙的样子,用左手端起青稞酒,伸出右手,用无名指蘸了一点酒,向空中一弹,谓之谢天,再蘸向下弹,谓之谢地,三蘸弹向自己额头,谓之谢主人,然后一饮而尽,一些女士不敢喝,男人们便起哄,说这酒很淡很甜很好喝的,又说不喝光就坏了藏族人民的规矩,藏族同胞会生气的,女人们愁眉苦脸扭扭捏捏一阵后终于将信将疑地把酒干了,有不胜酒力的女人喝光后咂咂两声一边用手扇着酒气一边假装生气地责怪身边的男士:“你,骗人,你骗人!” 接下来是精彩的藏族歌舞表演,三个穿着华丽藏服的英俊小伙和四个美丽姑娘轮流上场表演,尽管我们听不懂藏语,但艺术是相通的,大伙照样依着节拍情绪高昂地拍着巴掌,每首歌唱完后,无一例外的都会来一句“雅索雅索雅雅索(藏语再来一首)”,尤其是舞蹈,每一支藏舞都能激起大伙的共鸣,热烈时,会有一大半人站立起来跟着扭动身躯。有一个留长发国字脸肤棕红大眼睛浓眉毛鹰钩鼻长脖颈显得强悍精干的俊阿哥跳了支难度极高的“高原踢踏舞”,把整个宴会推向了高潮,小伙子成了宴会上的明星,无论男宾还是女客,没有人不上去跟他合影的,小伙子显然早已习惯了这些,他一改表演时的狙犷豪迈,极为温顺地满足了客人们的要求,每一张合影他都会摆出能让客人们满意的造型。歌舞表演期间,还搞了一个互动节目,题目是“藏妹相亲”,我的朋友江向群、徐李隆和郑立群先生被三个热情奔放的藏家妹子“看中”,他们被换了一身藏服,在大伙的起哄声中,三对“恋人”席地而坐,集体恋爱,作亲热状,时而交头接耳,时而低首窃笑,又是交换信物又是对唱情歌的,名堂弄了一大堆,直把一个东厢房搞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藏宴大约持续了两个小时,同伴们一个个带着满足的神情走出了东厢房,来到院子时。篝火早已燃起,在藏家小妹的示意下,大伙自觉地围成一个大圈,手拉手,兴致勃勃地跳起了锅庄,虽然步子生疏错乱,但快乐却是无边的,一圈又一圈,跳乱了舞散了又重新组织,人们一次次拥向篝火,一次次将火吹旺把火苗煽得老高,每个人都出了一身汗,要不是次日还要入沟游玩,我看这篝火恐怕要多次添柴,即使如此,大伙仍然依依不舍,临走了还要把几个藏家妹子抬起来往空中反复的抛。 在十多位藏家老少甜美热情的祝福歌中,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格桑藏家。 四黄龙朝觐 黄龙沟,龙是一条沟,沟是一条龙。 千万年来,黄龙就这样安详地躺在岷山深处,它的头顶,就是岷山主峰圣山雪宝鼎,它的脚下,是宽广的松潘草原,黄龙的使命除了守护圣山守望草原之外,还要汲雪山之琼浆玉液去滋润草原上的水草生灵。龙抬头的地方,是世间最美的风景——五彩池,人们叫它“人间瑶池”,龙头抬起,雪水源源不断地流淌下来。龙摆尾的地方,是涪江的发端——涪源桥,人们称它“涪江之源”,龙尾轻摇,涪水便从这里发脉远行。 我于黄龙,起初是抱着观赏和休闲的心态去的,可是,当我自上而下走完了四公里的栈道后,当我一边惊呼一边用足了照相机的所有空间后,当我叩问了许许多多关于黄龙那美丽神奇的传说后,我决定换一个词,是的,我要换一个更为妥当的词来表达我对黄龙的钟爱与敬仰,这个词就叫“朝觐”。 辞海关于朝觐的释义是:宗教徒拜谒圣像、圣地。显然,宗教徒对圣地和圣像的朝拜是最虔诚最真挚最神圣最庄严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穷毕生精力耗全部财富也要一步一匍匐地走向通往圣山之路,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坚决果断地踏上前往麦加的朝觐之旅,更不会有那么多人甘愿风餐露宿经冬历夏任蚊虫叮咬也要坐在一个仅可容身的山洞里从容老去……今天,我,正是要上升到宗教的层面来认知和拜谒黄龙,因为,黄龙以自己惊世骇俗的美艳和撼人心魄的奇绝,足以安然若素地接受像我这样一个凡夫俗子和更多世人的朝觐。 比之九寨,黄龙的美艳与神奇一点也不逊色,它以彩池、雪山、峡谷和森林四绝著称。大规模的地表钙华坡谷,一派流金溢彩,曲折蜿蜒于原始森林和雪山冰川之中,恰似金龙腾跃,高山雪水和喷涌出地面的岩溶水相融而下,灌满了无数的钙华池子,又满溢出去,与山间的树草藤蔓和野鹿金猴一番嬉戏之后,又一路欢唱灌满下一层的池子,然后一路闹腾下去,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雄中有秀野趣无穷的奇观绝景和天然画图。 黄龙之景,最美当数“五彩池”了,这是一个彩池群,大大小小数百之多,大者若池塘,小的似碗盘,池堤又矮又薄,或如金边或似玉带,层级错落,参差不整,绝无人工痕迹,池水以碧蓝为主,无论深浅,一律的液态绿玉,质地极像南方夏季消暑吃的凉粉,可舀可挹。远望,五彩池就像某位仙女遗落的蓝手绢,绢上用彩霞绣着藤蔓一样舒卷飘逸的花纹。一个阴天的下午,我来到位于“龙眼”上的五彩池畔,轻烟薄雾之中,那一片片碧玉银盘般的彩池仍然清晰可分,虽然不如阳光照射之下那般绚目,却也是美丽娇艳姿态万千,而且,云烟水雾之中更多了几分神秘朦胧和诡异奇幻,加上池边散落着几个翘角飞檐的亭台楼阁,影影绰绰,更让人神志恍惚,仿佛置身仙境如处瑶池飘飘欲仙。 自五彩池往下,密密麻麻的分布着黄龙寺、黄龙洞、争艳池、盆景池、金沙铺地、洗身洞、飞瀑流辉、迎宾池等许许多多的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最壮观的当算金沙铺地,实际上这是一处稍稍有点陡峭的斜坡,无法积水,因此没有形成彩池,但是由于山水漫流薄浪翻飞,灌丛与乱草阻滞,居然顺着山坡铺满了一层又一层乳黄色的鳞状钙华体,跟溶洞中的钟乳石有点相似,不同的是溶洞中的乳石或下悬或上挺多呈柱状,而这里的钙化物则沿坡铺开,似金沙广撒,伴着水流,整个沟谷金光闪闪,似一条巨大的黄龙从雪山上飞腾而来,估计黄龙的得名与此有关。据说这里是全世界状态最好、面积最大、距离最长、色彩最丰富的地表钙华滩流。 位于黄龙沟中段的盆景池就像一个精致的盆景园,大约由百余个彩池组合而成,这里,大池套小池,小池连大池,池中只要有一碗水,就立马变得蓝莹莹起来,池面大的因为池底钙质物或黄或白或铅灰之色,于湛蓝之中更添了几分灵异。池里池外,布满了那种一百年也长不到两米高的珍稀植物,这些植物有一些共同特点,都很矮小,都盘根错节,都根粗枝少,都小叶子,池中还散落着一些石灰溶岩石,或竖立或横陈或斜倾或倚树,这一切,活脱就是一处天然的盆景园,我站在池边,暗暗惊心,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人间,就算是手工再巧的园艺大师也无法设计出如此精妙的造型来。 争艳池边游人如织,这是一处由近千个彩池联起来的彩池群,由于层级落差不一,池水深浅不同,堤边灌木高低不等,坝上花草颜色各异,因此,这里的池子不再是一律的湛蓝,而是呈现出多种颜色,或一片湖蓝,或一抹金黄,或一缕葡萄红,或一线翡翠绿,真的是池池争艳镜镜媲美,让人欢喜不尽,就是再不喜欢照相的朋友来到这里也会带着惊奇的神情露出灿烂的笑脸留下几个身影的。 当然,黄龙沟让人心醉的不仅仅是大自然赐予的美景,充满了浪漫气质的藏族和羌族人民还赋予了黄龙更为神异更为奇幻的特质,他们将圣山雪宝鼎、金沙铺地、睡美人峰、玉翠峰和黄龙沟彩池的形成全部神化,于是黄龙便“神”味十足了起来。这里说一说关于黄龙形成的神话——藏羌人民固执而浪漫地认为,出生于岷江上游的大禹是上天派下来帮助藏羌人民治水的神人,岷山有一位羌族首领曾经帮助大禹疏浚河道降伏水妖,急难之时还化作“黄龙”为禹负舟,出生入死,治水成功后,他又拒受封赏,到藏龙山即现在的黄龙修炼,终于得道成仙,被称为“黄龙真人”。得其福佑的藏羌人民为永记他的功绩,修了黄龙寺,供奉着他的仿真雕像。我明知这只是个神话,却十分愿意相信它就是真的,因为这个神话除了颂扬大禹治水之功外,还体现了羌人的智慧和高尚品德,助禹治水功成退隐,这是何等的境界啊?当然,我更愿意透过神话本身,从藏羌人民对“黄龙真人”的世代顶礼,看到藏羌民族实际上是懂得感恩的民族,而且,藏羌人民为了把这种感恩世代传承下去,还特意把它神化。站在海拔多米高的黄龙寺正殿上,我仰望着“黄龙真人”塑像,他坐在一条龙背上,披着玄色道袍,神态安详淡定。我握拳一揖:碧水三千同黄龙飞去,白云一片随野白鹤归来,说得可是您? 从沟顶向下,一路行来一路欢叫,走走停停就忘了时间,老朋友老姚来电催我:快点下山,全车就差你们几个了,另一辆车已经走了,我们都等你快一个时辰了。我于是半跑着下山,在出口处,我看见一块巨大的竖牌,一边是黄龙风景区的文字介绍,一边是从空中俯拍的黄龙沟全景图片,酷似一条卧龙,我不管同伴的催促,自顾自的把它拍了下来,为了这张照片,我宁愿上车向同伴们道歉。 昨天夜读,我读到一首诗,是清朝一位叫蒙春辉的诗人写的《龙眠何处》:我与名山有夙缘,芒鞋草履亦天然。清泉偶饮甘如醴,古洞同游步欲仙。折雪生莲根蒂固,青钱掷水浪花圆。斜阳野寺钟声杳,惟问黄龙何处眠?我默默地想,我与这圣山和这黄龙也算是有缘得紧了,不辞万里之遥,不畏旅途之劳,不顾舟车之累,不怕跋涉之苦,说来就来了,虽说只看了一眼,但已经够了,只这一眼,我便终生难忘。(年5月)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