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淳熙八年,也就是公元年,这一年的冬天,41岁的辛弃疾被弹劾罢官。 一直反对偏安江左,一腔热血渴望建功立业的他,最终被迫解甲归田,隐居到江西上饶地区的带湖一带。 这一切都因为南宋朝廷不以国家利益为重,坚持与金人求和,排挤打压爱国志士,使得他们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也就是在带湖,他亲自给自己设计建造园林屋舍,给它们取名为“稼轩”,并且自号为“稼轩居士”。 可能辛弃疾自己都想不到,这一次的闲居会长达10年之久,直到宋光宗绍熙三年(年)他才再度被启用。 在这十年之中,他写过无数词作,毕竟这一身杀敌的本事派不上用场,也就只能把精力放在诗词上,正如他自己所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其中既有清新唯美乡村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也有万分惆怅之时、借酒浇愁的词作: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念奴娇·赋雨岩》。 还有一些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乐趣的词作: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 但其实于稼轩而言,这样的日子也是无可奈何,他虽然身在带湖的山山水水中,一颗火热的心始终身系南宋山河。 忘不了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也忘不了挑灯看剑的意气风发。 就如接下来分享的这首词,现实的寂寞荒凉,梦里的激昂澎湃,还有流逝的青春年华,当这些碰撞到一起,稼轩会写一首什么样的词呢?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稼轩闲居带湖时,经常前往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附近的鹅湖、博山等地游览,这首词描写的就是有一次他只身前往博山,在博山王氏庵借宿的那个晚上。 王氏庵:王姓人家的小草屋。庵:指小草屋。博山:在今江西省永丰境内(今江西省广丰县)。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我一个人在小草屋中独宿,看到屋里一只只饥饿的老鼠绕着床蹿来蹿去,成群的蝙蝠围着灯光上下飞舞。 说实话,第一次读到这首词的上片,有一种看恐怖片的感觉,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入住到一个荒凉的茅草屋,低头看一地忙碌的老鼠,抬头看蝙蝠翩翩,还有……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夜晚下起了一场急雨,屋子的上空,松风裹挟着大雨顷刻间汹涌而来。 纸糊的窗户被风瞬间撕裂,发出呼拉拉的响声,就好像是一个人在那里自言自语。 上片主要写景,渲染寂寞荒凉的环境,非常有画面感,读完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穿越到宋朝,置身那一座草屋之中,屋外风雨大作,屋内因为贫困满目凄凉。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回想我这一生,辗转于塞北和江南之间,如今的我归来,满头青丝已变成白发苍苍,容颜老去。 这一句读来很是悲痛沉郁,想当年词人青春年少,从北方义无反顾奔赴江南,23岁就立下赫赫战功,身入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 本以为自己未来抗金的路上前途无量,一定可以完成收拾旧山河的夙愿,但谁知命运起伏不定,反复无常,到如今只能闲居在家。 而时光无情,年华悄然离去,奔波于大江南北的自己,最后理想落空,事业无成,只收获满头白发。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此时此刻,我身上盖着单薄的布被,在这个凄风苦雨的秋夜更是瑟瑟发冷,不由得从梦中惊醒过来。 可是我的眼前,依然是梦中的辽阔山河。 词人在梦里梦到了什么呢?不用说,是晚风卷起战袍,是马蹄哒哒,是角声四起,是震耳欲聋的“杀”、“杀”、“杀”。 以至于醒来后的词人,还久久沉浸在梦境之中。 词的下片,表达自己虽然白发,虽然身处风雨飘摇的江湖,但自己的一腔爱国之心,仍然雄心不减。 纵然满眼荒凉,依然热血澎湃,这样一个饱含赤子情怀的稼轩,难怪千百年来深得人们的喜欢! 插画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宋代高僧圆寂前留下一首禅诗,仅24个字,道尽人生真谛袁枚最有境界的一首诗,人生贵在适意,仅20个字,治愈世间无数人宋词中最美的一首《临江仙》,惊艳千年,最有名的两句竟是抄袭#深度好文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