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挂号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00921/8231870.html 周洪铮和他的孩子们 古广福院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保证书和奖状 他今年67岁,祖辈都是守庙人,他在古广福院已经19年了,这19年,他有了30多个“儿女”,这些儿女都喊他“伯伯”,他叫周洪铮。8月13日,记者来到上饶市广丰区排山镇古广福院,探寻这个六旬守庙老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故事。 周建鹏和林科巍自己整理床被
古广福院位于素有“江南第一洞天”之称的广丰区排山镇天桂岩,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寺,曾几度被毁又数次重建。67岁的周洪铮便是这座古寺的守庙人。年,周洪铮继承了父亲遗愿,担起了自其曾祖父以来便一直守护古广福院的职责。住在古广福寺院的19年里,他每年都要收留几名留守儿童,如今他的“儿女”已有30多个。 说起义务收留留守儿童的初衷,周洪铮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原排山镇中学便坐落于天桂岩下,那时偏远山村的孩子来上学需要住宿,但寄宿学校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些孩子大多家境贫寒,父母又常年在外务工,于是有些家长便想到了让孩子寄宿在离学校最近的古广福院里。了解到情况的周洪铮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家长们的请求。
“起初,孩子们每周会从家里带来七斤米,但其他的开支如买菜、看病等费用都由我负责到底,到后来连学费都是我交的!”周洪铮向记者坦言,他自己并无收入,大多靠寺庙里的“香火钱”来维持生活,而自己子女每年给他的生活费也大多用在了这些孩子身上,即使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他都会尽力让孩子们吃好、住好、睡好。您这样会累吗?周洪铮意味深长地说道,“累是肯定的,但我累的是身体,不是心。有孩子们陪着,我感到快乐充实,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在我的照顾下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看着身边的几个孩子活泼可爱、乖巧懂事,周洪铮不禁自豪地向记者谈起了他的“儿女”们。周洪铮收留的那些留守儿童,有些已参加工作多年,其中有一个名叫过华军的学生后来还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并在北京市丰台区政府工作。对于周洪铮来说,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每年的春节,孩子们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古广福寺来看望他,有时还会在寺庙里住几天,陪他聊天,帮忙打理香火。一声声亲切的“伯伯”,暖在周洪铮的心里。在孩子们看来,古广福院已然是他们的另一个“家”。
“我这里没有不乖的孩子,有些家长还特意把难管教的孩子送到这里。”周洪铮透露,他管教孩子有一套自己的“秘诀”。他不仅让孩子们写保证书,而且要求他们把写好的作息表贴在墙上,把他们的学习、玩乐和起居时间安排的井然有序。周洪铮还会有意让孩子们做一些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家务,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时常督促他们好好学习,教育他们为人处世。这些留守儿童在周洪铮的关心爱护下,改掉了很多恶习,个个变得勤奋、乖巧、懂事,周洪铮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虽然和孩子们在一起让周洪铮幸福满足,但照顾好他们也让周洪铮吃了不少苦。“每天要做好几个人的饭,有时也要给他们洗衣服,晚上还要给他们盖被子”。周洪铮介绍,去年冬天有个叫周建鹏的孩子夜晚发烧,周洪铮就裹着夜雨带他下山看病,却摔了一跤,把孩子吓得当场哭喊道“伯伯,我不去看病了了,我们回家吧!”。
多年来,周洪铮的善行义举不仅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也得到了人们的理解、称赞和钦佩。排山镇党委政府已把周洪铮及他的“孩子们”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排山中学校长每年都会看望四次“他的学生”,每次都会带来元慰问金;乡亲们经常会给寺庙里送一些自己种的蔬菜,社会各界人士也时常给孩子们送来各种文具、营养品,给孩子们带来了最朴实的温暖。如今,周洪铮为孩子们添置了电视、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不仅能让他们看电视、洗好澡,也让自己省了洗衣服得的工夫。(中国江西网讯余国丰、记者祝丽君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