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科学教育专栏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这句在上海徐汇华泾镇(旧属松江府,称乌泥泾)一带流传的歌谣,赞颂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黄道婆对古代棉纺织技艺的贡献。在过去,家庭纺织技艺母女传授,世代沿袭。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传统纺织这种看似过时的生产方式,逐渐为人淡忘。黄道婆那在历史中本不清晰的身影,更是只能隐藏于我们儿时记忆的角落。然而,黄道婆和以她为代表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对中国棉纺织业构成的深远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即便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也占据一席之地。如果我们从丝绸之路科技传播的角度看,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这一点。

上海徐汇黄道婆墓旁的黄道婆纪念馆

模糊身世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关于她的生平,见于一些元代文人的记述。元末客居松江的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国初(即元朝初年)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如果只凭这条记载,我们对黄道婆的出身不免疑问,她是崖州(今海南岛)人吗?为什么会从遥远的海南来到长江口呢?

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元朝末年曾住在乌泥泾的王逢那里得到部分解答。他在诗歌《黄道婆祠》的序言中,提到黄道婆就是松江乌泾人,年轻时流落到崖州,元贞(—年)年间才乘海船返乡。她孜孜不倦地把“纺木棉花,织崖州被”的技艺传授给当地妇女,没过多长时间,乌泾所产棉被就天下闻名,仰赖这项产业为生的人足有千余家。同乡人对于黄道婆深怀感激之情,因此在她去世后不久就立祠祭祀。王逢在诗中描述了黄道婆所传崖州布被的特点:它由五色棉线织成,花纹以“组雾紃云粲花草”为主。

以上两则与黄道婆相距不远的史料,对其生平叙述都比较平实,其出发点为乡土感恩怀念。到明清时期,黄道婆的形象逐渐神化,她被称作“黄娘娘”,其祭祀上升到官方层面,每年上海各地女性都要组织集体祭拜,人们要“以母道事之”,纪念这位开创“衣食之源”的为民造福者。围绕在黄道婆周边的民间传说也日益增多,随着时代变迁又增添“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等色彩。这些后世涂抹与史实间的差异,是我们应加以辨别的。

棉路使者

黄道婆所传为木棉纺织技艺,即陶宗仪所记的“吉贝”。据研究,吉贝(闽南语发音为ka-pok)为梵语Karpassa音译,指的是木棉树的红色花朵。这种植物原产于印度,在孟加拉称作kapok,在缅甸称let-pan,在爪哇称ceiba,这些地区木棉名称的发音均与“吉贝”接近,暗示了这种植物的流传。据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华南地区就已引入该树种,因其特殊外观和产地,木棉获得许多其他名称。如它开花时满树红花,貌似火焰,遂得名“烽火”,它多生长于简称“琼”的海南,于是被称作“琼枝”,在森林里它常高出其他树木一头,故又叫“英雄树”。

木棉果实

尽管在早期文献里,木棉是与动物所产蚕绵相对的所有植物产棉的统称,但根据具体描述,后来所特指的“结子大如酒杯,絮吐于口,茸茸如细毛”的木棉纤维,在华南一带很早就被注意到,特别是海南岛一带,不同于两广地区仅是使其随风飘坠,而是被当地人用来织布。与“草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棉花类似的是,木棉的种子也包裹在棉絮之中,故在获取纤维时,也面临去除棉籽的问题。这就使得早期流传于海南岛一带的木棉与草棉在纺织技艺上存在共通之处。

那么,宋元时期的草棉流传情况又如何呢?广泛地说,棉花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在现代的新疆地区了,但出于种种原因并未传入内地。在很长时间内,蚕丝和麻葛仍为中国人制作衣物的主要原料。直到宋元时期,草棉才经玉门关移植到陕西,再进一步移植到河南。由于元世祖忽必烈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种棉,棉花种植才在内地各省迅速扩散。

据陶宗仪说,在黄道婆从崖州到来之前,松江农民由于土地贫瘠,不宜从事粮食生产,已设法栽种木棉等经济作物。但起初纺织技艺很原始,只能用手剖去棉籽,用很小的竹弓弹花,“厥功甚艰”。是黄道婆带来捍、弹、纺、织等工具,以及“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法。这让乌泥泾的棉纺织产业骤然上了一个大台阶。

不过,在当时黄道婆并非技术革新的唯一主角。几乎与她同时,随着棉花种植规模的迅速扩大,其他地方也改进和采用了一些棉纺织机械。例如成书于年的王祯《农书》里,就记载了轧棉工具搅车,这种利用曲柄带动的机械去除棉籽的效率较此前辗轴提高了许多。《农书》还记载了弹松棉花的约四尺长的弹弓、用于纺纱的纺车等。

值得注意的是,王祯曾在今安徽旌德和江西广丰等地任县令,这些地方与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府,距离不算遥远。据王祯所述,元朝统一后,来自海南的木棉织物流传渐广,他是有可能接触到黄道婆传入松江的海南风格棉织物的。但从皖南赣北到长江口,对于技术传播而言距离又不算近,王祯记载的工具看起来不太像是新近出现,倒像是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和扩散的结果。

另外,参考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技艺,可以发现哪怕经过千年时间,仍会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工具并存的现象。如手摇式搅车最早出现在印度,但那里迄今也仍有不少人使用辗棍甚至徒手剥去棉籽。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区常会存在外观极为相近的同类技术,如印度纺车构造与中国纺车如出一辙。

年拍摄的印度纺棉者及工具

综合考虑,当时棉纺织工具传播恐有多条路线,也有可能结合了新传入的棉纺织与旧有的丝麻纺织技艺。例如王祯就记载了淮河一带农民用高粱代替竹条,制作加工棉条的工具卷筳这一技术适应性创新,以及源于福建的纺棉工具軖床等。可见在当时许多地方,能工巧匠都在积极寻求吸收或改进工艺。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尽管黄道婆不是各类器具的发明者,但她以最直接的方式,把连同纺织工具、技艺和产品类型打包传播到对它们需求最迫切的地区,从而成为当时先进农业技术传播的杰出代表。

上海黄道婆纪念馆展出的脚踏轧车

不应遗忘

鉴于传播技艺、创生产业、造福乡土等功绩,黄道婆在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约瑟等科技史家都对她予以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称赞她为“世界级”科学家。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围绕着黄道婆的生平、她与各项技艺革新之间虚虚实实的关系,以及与她有关的大众信仰等方面,仍有许多悬而未解的谜团。这需要我们积极发掘和研究新旧史料,从全球技术发展的宽广视野中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黄道婆的功绩。

王祯《农书》中的木棉搅车

随着城市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往家家户户纺纱织布的场景已与我们渐行渐远,昔日“衣被天下”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术的传承也越发艰难。目前掌握手工棉纺织和印染技艺的传承人年事已高,记载有关技术的专门书籍、影像资料仍严重缺失,庙宇祭祀和仪式,以及纪念习俗被破坏殆尽。然而今日传统技艺,在过去往往是科技发展的前沿,作为在不同民族间传承技艺的先驱人物,黄道婆的卓越贡献,不应随传统纺织边缘化而被人淡忘。相信随着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以及对传统工艺生态的重建,黄道婆的遗产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陈巍

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科技知识在古代世界的传播并把世界连为一体的历程。喜爱“上穷碧落下黄泉”,品鉴各个文明在应对相似问题时展现出的智慧。

本文原载于《中国科技教育》年第12期“专栏”栏目,作者陈巍。中国青辅协会员可点击“阅读原文”登录杂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