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上饶市广丰区张先生爆料称,他的老家广丰区靠坑是美国杜立特突袭队轰炸日本东京后,14号轰炸机坠毁的地方。近日,得知该消息后,到现场进行独家采访。

年4月18日,美国空军詹姆斯.杜立特中校,为了履行反法西斯的神圣职责,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奉命率领第17轰炸机大队16架B-25B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超低空进入日本领空,分别轰炸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目标,创造了世界著名的“杜立特行动”,这次行动是二战时期美军第一次对日本本土的军事轰炸,使日本自开国以来第一次尝到炸弹轰炸的滋味,打破了日本“攻不破的日本堡垒”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的信心。杜立特空袭的实施,不仅是对日本违反国际战争准则不宣而战的一次报复,鼓舞了民心,提升了美军士气,为日后民众踊跃报名参军起到了一定的鼓舞和推动作用。空袭本身依然为处于抗战艰难期间的中国军民带来了希望,包括之后所有针对日本本土的空中打击从此有了更加响亮的称呼——“空袭东京”。

16架轰炸机前去轰炸日本境内的军事目标,考虑到中型轰炸机无法在大黄蜂号航母上着舰,计划让轰炸机在轰炸结束之后继续向西飞往中国境内降落。其中一架14号机在上饶广丰靠坑坠毁。据资料记载,18日20时左右。14号机飞临广丰上空,天上黑云密布,细雨纷纷。人们还未入睡,听见空中嗡嗡的飞机声,盘旋很久,忽近忽远。

突然,声音消失,云缝里闪出一道火光,直射地面,大家都明白这架飞机爆炸了。第二天早晨,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广丰县城。

据史料记载,当时政府查明坠毁的是一架美国飞机,因油尽坠落在靠坑。在5位机组人员中,副队长约翰·希尔杰最后一个跳伞,降落在离广丰县城很近的下溪乡杨村后山的岗坞尖。约翰·希尔杰落地时被摔得失去了知觉,醒过来时悬在陡坡上,降落伞挂在一棵树上。雾散去之后,约翰·希尔杰才看清自己是处于两山之间的小溪谷里。村民在稻田里忙忙碌碌,水牛拉着木犁耕地,老农戴着锥形的草帽。他走进村里,看到一位身着黑色长袍、头戴无檐帽、蓄着白胡子的长者。希尔杰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的情景,他恍惚来到年前的中国。”村民洪礼臣把他带到杨村洪家祠堂,后护送到观音村。但是,他们正走在路上的时候,一辆拉着士兵的卡车出现了。士兵跳下车,用枪指着希尔杰,向他喊着,一个长官模样的人认出了约翰·希尔杰军装上的标志,约翰·希尔杰被送到广丰县城。

杜立特突袭者轰炸日本东京后,14号轰炸机坠毁广丰靠坑,机组人员在下溪街道全部被救,其照片原胶片现存在美国阿克米新闻基金会克利夫兰局。

詹姆斯.托马斯的父亲詹姆斯.玛西亚是杜立特突袭队任14号轰炸机投弹手,在广丰被救辗转到重庆后回到美国。二战结束后,是最后一个退出现役的美国空军中国情报的上校参谋长。詹姆斯.托马斯从小到大到老,一直看着这张照片,他的父亲曾经有遗愿想看看救过他的中国人,遗憾的是生前没有完成。

去年10月22日,美国杜立特突袭队14号轰炸机詹姆斯.玛西亚儿子詹姆斯.托马斯为实现父亲遗愿在外事办有关人员特意来到广丰下溪街道,据街道办分管宣传的党委委员杨委员介绍,当时她作为陪同,随詹姆斯.托马斯一起到其父和他的战友们跳伞的地方,用父亲的降落伞的布包了一把土带回美国。

詹姆斯.托马斯这位在服役的美国五角大楼参谋部高级军官空军,回国前登门造访了上饶林和顺博物馆,连续三天在博物馆参观抗战文物,寻找他父亲的记忆,会见有关人士,签字留言,表达对上饶人民营救他父亲的感激之情。刘智勇对记者说道,“现在我和詹姆斯.托马斯成为朋友,我也希望能够给他提供更多的资料。”

据记载,14号机机组另一人降落在下溪乡周村密良坳对面山坡上,飞行员将降落伞四角绑在松树上遮着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来到密良坳村庄,村民报告了乡政府,由乡政府派员护送到县城。另一人降落在吴村乡前村纪家的小水坝上(名为槌头坝),飞行员自己剪开降落伞,来到离小水坝几十米的路亭内。22点,被一位名叫林国元的老师发现,带到纪家祠堂学校睡了一夜。第二天,林国元护送飞行员到吴村乡,由乡政府派员用黄包车陪送县城。

投弹手小詹姆士·麦西亚回忆说“我最终碰到了机械师雅各·埃尔曼。我们穿过农村时,从一人手里传到另一人手里,感觉好像是俘虏一样。”麦西亚和埃尔曼在路边走着,“突然看到码外开过来一辆满载士兵的卡车。士兵跳下车,向我们走过来。我们无法分辨这是否是日本兵,就听见一个年轻的军官喊:‘美国人!我们是朋友!’,他还说我们的一个朋友也在车上,我们一看,原来是约翰·希尔杰。”

5名机组人员在广丰县境不同地方降落,19日下午陆续集中到县城,住宿于西街烟叶公所的楼上。由县长陪同,因语言不通,请来了原广丰杉江中学英语教师俞百岩当翻译。在广丰停留了2天,由政府派员护送到上饶,临行的时候,还与县府的几个人员,在县前街留影纪念。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这件事早已淡忘。然而,副队长约翰·希尔杰先生却不能忘怀。年,他特地从美国寄来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广丰朋友当年的援救和热情招待。

多年前,记者曾经写过一篇美国杜立特突袭队队友来上饶寻找救命恩人的报道,一些知情者纷纷给记者提供相关线索。网友张先生看到报道给记者提供爆料,记者约刘智勇一同前往广丰靠坑进行实地探访。

靠坑是个小山村,村里多的时候有60多户人家。小村风景优美如画,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里绕道穿过,村头的一排生长几十年的柏树郁郁葱葱,这种景象已经很难见到。柏树的前约几十米外就有一棵树干直径在4、50公分左右的大樟树,树影斑驳。

记者走进村庄问路,巧遇81岁的刘坤金老人,他肩膀上扛着两根碗口粗的枯树从上山下来。当记者问及哲承坞在什么地方时,尽管老人有些耳背,很快就知道记,记者说明来意。有些耳背的刘坤金在其妻子的嘱托下,带领我们上山。“小的时候,我多次和同伴一起上山捡‘飞机铁’,我还和公社的书记一起上山寻找过。”老人很配合边说边介绍。“我那时候很小,但是飞机的一声爆炸声非常大。比响雷还响。”就在记者开始上山时,正在溪边浆洗衣服的刘承华,听说记者上山,情绪激动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今年71岁的刘承华的家,就在这棵古樟附近。老刘这几年一直跟随在浙江打工的儿子一起生活,回靠坑仅仅几天时间。记者进村后,他和妻子正在村中的小溪里浆洗衣服,听说记者去探寻14号飞机坠落的地点时,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起有个飞机坠落时的故事。在记者再三地邀请下,老刘还是爽快地答应了记者的请求,丢下了手中的活,随记者一起爬山。老刘精神矍铄为人又十分热情,他一边带路一边介绍情况。

“我们村庄有个曾经直接参加救援坠毁飞机的搬运工作的老人,前两年去世。老人的力气在全村都是有名的,美国飞机坠毁后,他和村里其他3个村民,把没有完全炸毁飞机机头,4个人齐心合力抬着一千多斤重的飞机头,走了20多公里送到了广丰县城,交给政府。4个人连饭也没有吃一餐,就回到了村里。”

上山的路尽管不高,但是非常陡,要不是事先有准备,穿皮鞋的话不知道要摔多少跤。一路上要穿过树林、竹林、茶树林还有各种荆棘。刘承华一路上不停地用手中的柴刀将“拦路虎”砍掉,砍出一条路来。“小时候没有事情就上山寻找‘飞机铁’,用来换糖吃。”快人快语的老刘,用“飞机铁”三个字来概括14号轰炸机的残骸。

记者在爬过一道山岗后,老刘带记者走进峡谷,峡谷距离山顶大约3、40米,整个峡谷的长度毛估估不到米。当老刘带记者来到一片茶树林的位置,说这就是14号飞机坠毁地时,记者有些诧异,除了一个坑,周边都是茶籽树,环顾四周,也没有参天大树,77年前发生今天看来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里一切都是静悄悄。战争其实是人为的喧嚣?

从轰炸机坠毁地看山顶很陡峭,被轰炸机砸出的坑洞正好在山顶下方。整个窟窿呈不规则椭圆形,坑底全是巴掌大的石头,看不见细土覆盖,长度大约10米左右,宽度在4、5米之间。如果没有人指点,谁都不会知道,这个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和轰炸东京有关,和日本成为战败国有关,和改变整个世界格局有关。大多数村民都不知道,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区别的坑,居然有这么大的时代背景。

刘承华边用柴刀砍刺边告诉记者,这个坑改变了山谷水流的方向。“原来山上的水是往坑这边流的,飞机掉下来以后,水沟改道朝对面走了。”靠近坑的另外一边,是一条小沟。

记者和刘智勇在山上发现残片后,因为天色渐渐的黑下来。一路上,刘智勇显得特别兴奋,语句高亢,中气十足。作为收藏家,他深深地懂得这片B-25B轰炸机的残片对于收藏者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记者在采访时,村民刘承华曾经告诉记者说,几十年来,前前后后他有30多批人来到村里,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来飞机坠落的现场,几年前有人带着金属探测仪,来现场收集飞机残片,但是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次意外发现残片,是我们的诚心所致。”记者和刘智勇一路聊天一路感慨。

记者和刘智勇回到上饶城区时,天色已黑,整个城区已经是万家灯火。刘智勇马上将飞机残片照片发送到相关专家手中,确认其价值。据有关研究二战史军事专家介绍,这块30公分左右的飞机残片,在绝无仅有,有可能是迄今为止二战中,国内唯一发现的带编码的实物。

一些网友给记者留言,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在轰炸机坠毁地,修建一个标志物,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历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