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江西老乡俱乐部”,再点击“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数易,别名诸多,汉称灌城、豫章,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才定名为南昌。 新建区 (原新建县) 公元六二二年(唐武德五年)单独设县,名西昌,公元六二五年并入南昌县。公元九八一年(宋太平兴国六年)划南昌县西北境(今奉新、永修一部分地区)十六乡另建一县,故命名新建县。 进贤县原名钟陵县。据《今县释名》:“唐废钟陵入南昌,宋改置进贤镇,寻升镇为县。有栖贤山,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携家居此因名。” 安义县龙者山势起伏,安者安稳适意,龙安取地缘、人缘吉祥貌。龙安,即最早的安义县。 九江市古称浔阳、柴桑。秦设九江郡,有“江到浔阳九派分”之说,故名九江。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此后九江又有江洲、柴桑、浔阳、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称,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浔阳、江洲著称于世。 瑞昌市唐建中四年(),设赤乌场。五代南唐升元三年(),升场为县,定名瑞昌。 话说赤壁鏖战,湓城距赤壁里,东吴将士不知战果,翘首以待。一天黄昏,程普步出兵营,一群乌鸦从营前飞过,在如血夕阳映照下,乌鸦成为赤色,即红色。程普大喜,忙令军士准备庆功,并报孙权。众将士不解,程普道:“赤乌呈瑞,必有大捷。”果不其然,不几日,赤壁大捷喜报传到。时东吴大帝孙权非常高兴,将年号改为赤乌,并将湓城改名为瑞昌。——“赤乌之瑞,瑞应武昌”。 修水县因修河而得名。 永修县古艾地,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置海昏县。南朝宋元嘉二年“废海昏,移建昌居焉”,改名建昌。年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改称永修,取其“泮临修水,永蒙其利”之意。 湖口县湖口始建于南唐(公元年),因地处鄱阳湖入长江之口而得名。 彭泽县江南古邑彭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建县,以“彭蠡泽(今鄱阳湖)在西”而得名。 都昌县都昌西汉时名枭阳,自唐武德五年置县都昌。县因地名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今永修县),而取名都昌。民间说法是:都昌原有36个都,希望各个都繁荣昌盛。 星子县 (今庐山市) 星子县:据《今县释名》:“境内有落星石,《县志》,今名德星石,五代杨吴因置星子镇。宋改县,有落星湖,一名落星湾,在县南,鄱阳湖之随地异名者也”。 德安县德安历史源远悠久,唐虞三代时称为敷浅原,春秋时界于吴、楚之间,俗有“楚尾吴头”之称,西汉建历陵县,南北朝设蒲塘场。五代吴乾贞元年(公元年)改蒲塘场为德安县,相沿至今。 “德安”这两个字,最早其实是“得鞍”。这里面有个故事。有一年,安陆遇到百年没见的大旱,庄稼干得点把火就能烧着,为了抗旱,人们选好路线挖渠,准备把南边云梦泽的水引来。开工那天,很多人带着干粮自动来了。挖着挖着,陡然金光一闪,就见一匹金马从土里冲出来,一边叫边朝前飞跑。见是匹金马,一些人丢下手里的农具就撵,一直撵到云梦泽。金马没撵到,只见到了金马掉来的鞍子,这鞍子也是金的,重得十几个人都抬不动。大家一商量,就把金鞍子卖了,让爱灾人渡过了荒年,还用多的钱在安陆城四周筑起了很高的城墙。城墙是卖鞍子修的,人们就把安陆叫做“得鞍”。通云构梦泽的水渠挖好了,又修了城墙,安陆就一天比一天热闹,老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得鞍”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有个县令调到“得鞍”,见这里德政顺民,人心安定就把“得鞍”改成了“德安”。 武宁县武周长安四年()析建昌县置武宁县,有“武周王朝希冀天下安宁”之意。 共青城年以前,这里的名字是江西德安县米粮铺拖沟岭,年10月18日,98个上海年轻人到达先搭建茅棚,开垦荒地。40天后,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专程前往看望,并在垦荒队临时搭建的茅棚前,用竹枝夹着卫生棉球为他们题写社名"共青社"。从那天起,这里的名字便是"共青"。 景德镇市宋真宗景德元年(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年成为省直辖市,因景德镇已闻名海外,故将“镇”保留,名曰:景德镇市。 乐平市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年)始设县治,因“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 浮梁县天宝元年(公元年),更名为浮梁,为上县。关于县名的来源,《唐书*地理志》曰:“本新平也。”《郡县释名》曰:“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 宜春市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 丰城市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年),三国吴置,故城在今江西丰城县南六十里,划南昌县南境建立的富城县,其县治就在秀市境内。晋太康六年(年),改称丰城县,《晋书。张华传》说明丰城为龙泉,太阿宝剑藏地。传说晋永平年间,丰城县治(今荣塘墟)曾有“紫气冲斗牛星”县令雷焕挖狱基得春秋龙泉,太阿宝剑。因此,丰城别名“剑邑”。另又一说《晋书张华传》为干将莫邪二剑唐永衙二年,迁县治于赣江东岸(现市城区)。名称时有更改,依次为富城、丰城、广丰、丰城、吴皋、富州、丰城。以“丰城”命名时间最长,故沿用至今。可见,这是一块富裕丰收之地而得名。年撤县设市。 樟树市樟树原名“清江县”,年撤县设市后更名樟树市。樟树市名称的来历缘于远古“聂友射鹿“的传奇故事,故此又有“鹿江“之说。三国时期东吴大将:聂友在淦阳镇赣江边看到一只鹿,一箭射去却射中一棵流血的樟树!从此以后豫章郡(江西)出现了“樟树”这个地方。 高安市高安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取名建成。武德五年(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 上高县东汉灵帝中平年间(公元年),汝南(今河南)上蔡百姓迁到上高,始建上蔡县。晋太康元年(公元年),因百姓思念故土,故改名为望蔡县。唐中和年间(公元年)初置上高镇,南唐升元初(公元年),废上高镇改置上高场,南唐保大十年(公元年)升场为县,始名上高县。民间有说法,因地处高安上游而得名。 奉新县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年)县衙由故县迁至冯川。南唐保太元年(公元年)吴把帝位让于唐,唐嫌“吴”字,遂改新吴为奉新。 万载县杨吴顺义元年(年)置万载县,取当时万载乡之“万载”为县名。 铜鼓县县城东边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称为"铜鼓石",铜鼓县名因此而得。 新余市三国吴宝鼎二年(年)析宜春县置新渝县,因主川袁河中游原称渝水得名。年5月,国务院公布,将新喻改名新余。 分宜县宋雍熙元年(年8月),从宜春县神龙、招贤、丰乐、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标、旌儒、清教10乡另置一县而得名分宜。 萍乡市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渡江时,江中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他问遍了满朝文武都无人知道,于是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道:此物为萍实,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萍实是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得一遇,现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于是,后人便把楚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之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上栗县地处栗水河上游而得名。 芦溪县因袁河而得名,袁河古称“芦水”。 莲花县公元年(清乾隆八年)割永新县二十个都,安福县十二个都置莲花厅。 上饶市上饶之名得于“山郁珍奇,上乘富饶”,素称富饶之地。 德兴市南唐升元二年(公元年)改邓公场置德兴县,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 玉山县因境内有怀玉山而得名。始建于唐(周)证圣年(公元年)。 弋阳县据《今县释名》:“县治在弋水之阳,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据《太平寰宇记》:“水口有大石,面如镌成弋字,故名。本后汉之葛阳县,隋开皇中,因失印改为弋阳。” 婺源县对婺源的解释,归纳各派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婺水绕城三面”,故名;二是“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故名;三是“以县东大镛水流入婺州”,故名。 余干县汉置余汗县,南宋改为余干县。据《通典》:“越之西界,所谓干越,越之余也。” 万年县明正德七年(年),以余干县之万春乡置县,北有万年山,县因以名。 抚州市隋开皇九年(公元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管府,抚州从此定名。因有抚河而名。 南城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置县。因地处豫章郡之南,故称南城。 黎川县宋绍兴八年(公元年)置新城县。年改黎川县,因黎滩水得名。 南丰县始建于三国时期太平二年(公元年),当时因县境内常产嘉禾(指一茎多穗之稻,古时视为祥瑞象征)故初名丰县,别号“嘉禾”,但时又因徐州有丰县,使冠以“南”字别之,称为南丰县。 崇仁县隋开皇九年(年)置崇仁县,县因原崇仁乡得名。 乐安县隋开皇九年(南宋绍兴十九年(年)置县本为祟仁县之乐安乡,宋置县,以乐安乡取名。 宜黄县三国吴置宜黄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合流处,故名宜黄。 金溪县金溪历史上出产金银,县城东附近的白面坞产银,南唐李煜时,此地曾开设采银场;在县城南门外,有小溪自上幕岭发源,锈水较重,其色如金,当地人称为金溪水。有山出产金银,有溪水色如金,故县得名金溪。 资溪县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数易,别名诸多,汉称灌城、豫章,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才定名为南昌。 东乡县 明正德年七年(年)始在临川县的孝岗地方置县,因县治在东乡得名。 广昌县广昌建县于南宋绍兴八年(年),因“道通闽广,郡属建昌”而得名。 鹰潭市鹰潭以驻地旧名鹰潭坊得名。其信江南岸龙头山下有一深潭,“急流漩其中、雄鹰舞其上”,故名鹰潭。 贵溪市唐永泰元年(年)置贵溪县,县在贵溪口,因以为名。 余江县民国3年(),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而易名余江县。以境内有余水(信江)而得名。 吉安市元至元十四年(公元年),废吉州军事,置吉州路总管府,领庐陵等8县;元贞元年(公元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辖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县,取吉水、安福两州各一字命名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 泰和县隋开皇十一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名“泰和县”。 万安县南唐保大元年(公元年)置万安镇,宋熙宁四年(公元年)置万安县。 赣州市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始置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 瑞金市瑞金之名始于公元年,古时这里盛产砂金,并设置淘金场,黄金为瑞气盈门,故名“瑞金”。 信丰县唐永淳元年(年)分南康县东南地置南安县,是为建县之始。天宝元年(年),因与福建省泉州南安县同名,故改名信丰,取“人信物丰”的含义。 大余县秦三十三年(前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至西晋属南野县地。南北朝梁大宝元年()将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顼太建十三年()归始兴郡分置安远郡。隋开皇十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改称为大余县 上犹县《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上犹处扬州地域。以此得名。 龙南县因县境北有龙头山,县城在山之南,故名。另据《郡县释名》:以县位居百丈龙潭之南,定名龙南。 定南县“岭表之所谓长治久安实赖其他”(《定南厅志》),故名定南。 全南县因地处虔洲(赣州)之南而名虔南。年月改名全南县。 兴国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年)以年号“太平兴国”为县名至今已逾千年。 宁都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年),改阳都为宁都(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而名为宁都)。此为“宁都”县名之始。迁县治于阳田营(今石上镇王田营村)。 于都县始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年改称“于都”。 会昌县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年)始设县,适逢镇人凿井得砖十二块,砖上刻有“会昌”(唐武宗年号)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 石城县“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 寻乌县以城东有寻邬水得名。年因字生僻,改为寻乌县。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