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c9oekn7.html江西的造纸业 明代戏剧家、浙江杭州人高濂写过一篇《论纸》,其文开篇写道: 高子(高濂)曰:上古无纸,用汗青者,以火炙竹,令汗出取青,易于作书。至汉蔡伦始制纸,为万世利也。 中国造纸术始于西汉,东汉蔡伦加以改进,逐步取代厚重的竹简和昂贵的丝帛。 江西造纸始于隋唐江西造纸历史始于隋唐。在隋唐时期,吉安就有手工造纸作坊。《中国造纸史》一书介绍,在唐代向朝廷进贡纸的州邑有11个,其中有两个来自江西,分别是江州(江西九江)、信州(江西上饶)。 唐代江西所产较为知名的纸张有临川滑薄纸、九江云兰纸以及永丰陟厘纸等。 宋代江西造纸业宋代江西造纸业开始崭露头角。其造纸材料除传统的麻、桑、藤、楮、苔、麦秸、稻秆外,还增加了竹子。 到了宋代,吉州、抚州、江州、信州等地都有名品纸张出产,如吉州的竹纸,抚州的茶杉纸、牛舌纸,抚州金溪县的清江纸,江州布水纸等,都成为贡品,也是文人常用的好纸。 发展至元代,金溪的清江纸(产地为抚州金溪县清江渡)和南丰的白简纸“不足应四方之求”。由此可见,当时江西手工纸的受欢迎程度非常高。 宋元时期抚州金溪清江纸南宋诗人、江西省吉安市吉水人杨万里曾写一首诗《芍药宅》: 何以筑花宅,笔直松树子。 何以盖花宅,雪白清江纸。 纸将碧油透,松作画栋峙。 铺纸便成瓦,瓦色水精似。 从诗中可知,杨万里修建温室花宅,所用的纸瓦,原来是用桐油浸泡过的清江纸。 那么清江纸又是何物呢?清江纸,又名清江楮、江纸,因产地为抚州金溪县清江渡而得名。 据《金溪县志》记载,清江纸出产于江西省金溪县的清江渡,是宋代著名的精品纸。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论纸品》中形容这种纸: 清江纸坚滑而不留墨,其阴面细而不涩,用以作字,笔法具存。 流传于世的元代道士、花鸟画家邹复雷所绘的《春消息图卷》(藏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使用的正是清江纸。 邹复雷所绘的《春消息图卷》局部图 盛极一时的清江纸不仅在文人雅士中深受青睐,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用途,譬如制成纸瓦,再譬如用在家具制作上。 南宋文学家、宝庆二年(年)进士、江西省吉水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临事之智》里对清江纸的用途有这样的记载: 世传赵从善尹临安,宦寺欲窘之。一日,内索朱红桌子三百只,限一日办。从善命于市中取茶桌一样三百只。糊以清江纸,用朱漆涂之,咄嗟而成。 元代,江西是重要的造纸地区之一,白籙纸(白鹿纸)、观音纸、临川小笺纸较为著名。 明代在江西设立造纸局,助推造纸业走向高峰进入明代,江西的造纸业进一步蓬勃发展,江西造纸业达到鼎盛,成为全国造纸中心,年产纸总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当时全国官制机构所用纸张基本出自江西,成就了“纸利天下”的盛景。 古代造纸业发达的地区往往是竹木资源、水资源丰富之地,这是因为产纸所需原材料主要是竹与水。江西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竹木繁茂,这些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造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明初南昌西山的官纸永乐年间,在朝廷江西南昌西山设官局(造纸局)造纸,由宦官监管,制造各种供朝廷使用的纸品,所造纸张中最厚大的称连七纸或观音纸(西山观音帘纸)。 明永乐元年(年),大学士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所用的就是南昌西山造纸局生产的楮皮纸。 湖北省图书馆展厅陈列的3册《永乐大典》原件。万建辉摄 皮纸的产地,古籍专家认为出自于江西南昌西山的官纸局所生产的楮皮纸。江西皮纸为明代一重要纸系,原产于江西广信府、玉山等地。 明代文学家、万历五年(年)进士、浙江宁波鄞县人屠隆在《考槃余事》卷二《纸笺》中谈到本朝纸时写道: 永乐中,江西西山置官局造纸,最厚大而好者曰连七、曰观音纸。后改局信州,遂无复造者,止土棉纸及火纸。 这其中提到的连七应是纸的尺幅大小,以尺幅大小相区分,还有连二、连三、连四之说。 明代明末清初文学家、江西南昌新建人陈弘绪在其所著的《寒夜录》卷下中云: 国初贡纸,岁造吾郡西山,董以中贵,即翠岩寺遗址以为楮厂。其应圣宫西皮库,盖旧以贮楮皮也。今改其署于信州,而厂与寺俱废。 这段话是说,明初始在江西南昌府新建县西山翠岩寺旧址,兴建官办纸厂,供内府御用,朝廷派宦官监造。所砍楮皮贮于当地应圣宫西皮库。 由此可知西山官纸局纸为楮皮纸,更是内府御用。 因而古籍专家认为《永乐大典》用纸:“即以江西西山纸厂所出楮皮纸抄写,此纸洁白、纸质匀细、厚实”。还认为“西山纸厂似为抄写《永乐大典》而于永乐元年(年)所特设”。 江西南昌西山梅岭脚下 明中期广信府的造纸业明正统年间(--年),造纸局从南昌西山迁往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的江西广信府(今上饶)。 至明代中期,广信府的造纸业进入了全盛时期,其中玉山、铅山、永丰(今广丰)、上饶四县所产的纸张尤为著名。据悉,明代中期之后,皇室、官府用纸基本都由这四地承造。 广信府,今上饶市地图 明中后期,广信府(今上饶)纸主要是民间经营,生产槽户很多,出现了大量的造纸厂。 玉山(上饶市玉山县)、广丰(今上饶市广丰区)、东乡(今抚州市东乡区,北与上饶市余干县交界)皆产楮皮纸,各处还出现了白鹿纸、高帘纸等。 清雍正十年(年)《江西通志》载: 玉山县东北乡有楮皮纸,广丰、东乡亦有之,其楮皮俱出自湖广。铅山、贵溪二县有白鹿纸,煮竹丝为之,今铅山者佳。有高帘纸,俗名蓬纸。 上饶县有黄白表纸,亦有连四纸,俱不甚佳。 弋阳黄家源、石垅等处,杂竹丝荻蒿为纸,止可祭神,不可作书。 玉山三清山 奏本纸由江西铅山纸槽所造,小笺红由江西临川纸槽所造。 明代后期的竹纸、火纸、包裹纸、柬纸等,也多产于江西。 明代广信府所造的纸以制造原料的不同分为竹纸、皮纸和草纸。 竹纸是以山竹为主要原料制造的。 皮纸是由桑、楮等树皮制成的。 草纸则是以稻草、麦秸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 各类纸又以工艺过程、规格、用途不同而有多种名称。 据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许怀林教授的研究,所造纸张,主要征解入京,供皇室和朝廷使用。 玉山槽户承办一半,永丰、铅山、上饶三县共造一半。 下派造纸命令的,一是宦官系列中的司礼监,一是户部的乙字库。 司礼监每五年派造一批纸张,主要是供御制书册、手卷、画轴,并糊饰殿宇、窗棂、板壁、槅子、仰尘等用。 乙字库派造没有期限,纸张主要供大小衙门、建醮、赏边等。 朝廷所要的纸张,限定了规格、品种和数量,最多时达28个品种,多万张。 如奏本纸,供朝中大小衙门给皇帝写奏疏用,每年30万张,由铅山县石塘纸槽制造,所需工本银两由南昌、抚州、建昌、广信四府负担。 奏本纸(竹纸)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敦厚无筋,故被官府选做奏疏专用。富贵绅衿之家,也喜好用此纸写信柬,故又称柬纸。 皮纸,用楮皮和嫩竹丝制成,质地坚韧,纵向扯断如绵丝,横向拉断很费力,故又称绵纸。 最上等的大皮纸长8尺,阔4尺,五彩颜色,供皇宫糊窗格,称棂纱纸。 朝廷下达造纸数额后,所需全部银两,分派江西全省十三府78县,在秋粮内带。 其他包装、运输等费用,也都由江西负担。 广信府四县的纸槽,还承担了其他省上缴纸张的任务,以及供江西本省衙门所用之纸。 由于这些地方大部分承担的是朝廷的派造任务,大约是负担太重吧,此地还闹出“续告官司”之事。 此事在清初文学家、浙江海宁人查慎行《西江志》有记载: 广信府纸槽,前不可考,国朝自洪武间创于玉山一县,至嘉靖以来,始有永丰(今广丰县)、铅山、上饶三县续告官司,亦各起立槽房。 当时“央企”的强制性措施,或使得槽户严重亏损,从而“各起立槽房”。 铅山的造纸业江西所造纸张不仅供朝廷使用,还大量外销,供省内外民间使用,这也为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以广信府铅山县为例,据《上饶地区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河口镇,估舶自所聚,商务勃兴,人口五万(茶丁、纸丁二万余)”。铅山更成为了江西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纸品生产基地,造纸工人达到了2万余人。 铅山县,隶属江西省上饶市。 铅山的造纸业,与景德镇的制瓷业、苏杭的丝织业、松江的棉织业、芜湖的浆染业,并称为明代五大手工业中心,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清代。 铅山拥有丰富的竹料、柴草和水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竹纸生产条件,造纸作坊主要集中在石塘(今铅山县石塘镇)、陈坊(今铅山县陈坊乡)等乡镇。 其中,陈坊连四纸最为著名。 它取料于毛竹,经72道工艺,长达一年生产期。其纸质清白莹辉,永不变色,明清贵重书籍、碑帖多用连四纸。 连四纸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工序复杂,有斫条、剥竹壳、晒料、沤塘、烧皇窝、纸料漂白、踩料、抄纸等72道工序。 铅山连四纸具有纸质洁白、细嫩绵密、平整柔韧、防虫耐热、永不变色等突出特点,享有“寿纸千年”美誉。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将其列为元代精品,赞其“妍妙辉光,皆世称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多处记载铅山连四纸,并给予很高评价。 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等多用之,明版《十七史》、清版《古今图书集成》等书即用上等铅山连四纸印制。 连四纸凭经验驾驭,虽无理化指标,但技艺传承自成体系,其凝结了造纸工人经验智慧,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吉安府的毛边纸吉安府的毛边纸,也是纸张中的名品。它以嫩竹为原料,易着墨,印刷清晰,经久耐用。毛边纸之名,起于晚明。 明末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文学家、经学家、江苏常熟人毛晋,他创办了汲古阁,有刻印“十三经”“十七史”等典籍,毛晋特派人来江西选纸,吉安泰和等县出产的竹纸中选。 选中的都在纸边加盖篆体“毛”字,遂有“毛边纸”之称,其名沿用至今。 横江的毛边纸,其知名度和铅山的纸是并列的。 江西吉安市吉安县有一个横江镇。此吉安横江镇,以产“毛边纸”而著名。时有“石塘京放、陈坊连史、横江毛边”之称,有些研究者恐怕是一时疏忽,把“横江”也错认为是铅山的一个乡镇(石塘、陈坊都是隶属于铅山的乡镇)。 吉安县中部河岸一景 不过还需要注意到的是,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也有一个横江镇,此横江镇也产纸,只是其是以“横江重纸”而著名。 “横江重纸”纸张具有洁净、细嫩、光滑、韧度强、耐水性好、能抗虫蚀,保持数百年不变质的优点,书写效果可与徽宣相媲美,而价格却只要徽州宣纸的一半不到。 历史上横江重纸以“明如玉,质如扣”闻名于世,远销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地。 江西赣州石城县乡村美景 当然,产纸的地方,都带有“江”,侧面也说明,造纸业离不开水源。 明清时期的闽赣纸商同治《广信府志》说,到铅山等地收购纸张的“大率徽闽之人,西北亦间有”。 此句在陈叙商业史《福建商帮(六):明清以来的闽西商帮(上)》中亦得到验证。该文中写到,在赣东北的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市):富商大贾挟资而来,率皆徽闽之人。 由于地缘相近,福建闽西北到江西赣东南在地缘上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两地的人口流动非常频繁。故而两地人联姻、互通贸易者是非常多的。 笔者在《江西商帮(四):江西商帮经营的行业--茶叶、茶业及茶商》一文中,提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一位江西抚州南丰县邹氏家族,后迁居到闽北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最后成为著名茶商(邹茂章)的案例。 无独有偶,有来有往,今天又看到了一个福建人迁移到江西最后成为纸业大家族的案例。 此案例在雷省身(年出生,江西省铅山县篁碧畲族乡人,当地著名的退休教师和文化名人)编修的《雷氏谱牒》中有详细记载。 康熙年间,有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今属三明市宁化县)雷时六,到江西铅山贩运木材,后返乡娶妻张氏,生子贵荣、贵华、贵发。 福建三明市地图 康熙五十七年(年),50岁的雷时六迫于生计,“复贾于黄柏村”,一去杳无音信。 雍正初,张氏命贵荣、贵华先后前往铅山篁碧村(今铅山县篁碧畲族乡)寻父。其间,收到三弟雷贵发的家书,言及宁化遭遇灾荒。 此时篁碧村尚容易谋生,故贵荣、贵华回信安慰母亲并留下来当雇工,“岁暮积银三两许”。 次年返乡说服老母、幼弟变卖家产,举家迁往铅山。 雍正六年(年),雷氏一家到达篁碧。迁居篁碧的过程中,雷氏兄弟曾得到土著祝氏的关照。 “祝叟怜其勤且孝也。谓发公等曰:‘田有稻,农则收之;山有薪,樵则得之。自食其力,夫何忧。’” 雍正八年(年),雷时六又到黄柏村,一家在外乡竟得团圆,不过他曾遭遇洪灾,已身无分文。 适时,雷时六年近花甲,贵发尚幼。 贵荣、贵华二人通过“服田淹料”,挣钱养家。 雷贵华入赘于槽户之家,“公力甚强,身长六尺许……傭工于林下黄家,黄翁喜其勤敏,以女字之……公在黄家,凡腌料、作纸诸务,一身任之。” 乾隆二年(),雷时六去世,尸骨未被送回福建宁化,而是安葬于“本都新安洲”。 不久,雷氏也构筑新屋,年近不惑的兄长贵荣聘娶当地妻子,贵华将妻子黄氏带回篁碧村,一家六口共处一室。 据《雷氏谱牒》记载,乾隆初年二哥贵华携妻回篁碧村,将丈人黄氏的造纸设备一并带回,着手经营自己的造纸作坊。 适时,雷氏一家十分辛劳,在新家的庭院中,妇女们织布,男子们造纸,一起为改善家境努力。 从事造纸的雷氏兄弟白天“造纸”,夜间“团饼”。 所谓“腌料”“团饼”“造纸”,皆是竹纸生产的重要工序。 腌料,指先用石灰浸腌竹丝(嫩竹杀青后的形态),再将竹丝从石灰塘中取出置于空地,发酵约一月之久;竹料腌好后,再蒸煮竹丝,称作“入锅”,即将腌渍好的竹丝清洗干净,放入楻锅蒸煮,直至煮烂。 腌料、入锅两道工艺均需反复多次,蒸煮之后还须将竹丝晾干、打散。 团饼,指将松散的竹丝做成圆形的竹饼,可在室内坐着完成。 造纸,指竹饼打浆后用竹帘捞起竹浆,形成纸张雏形,亦作“捞纸”。 此后,还有烘纸、包装等相对容易的工序。 造纸虽然辛苦,却是棚民乃至山区穷人改变家境的重要方式。 通过开办造纸作坊,雷氏从雇工转变为拥有产业的槽户,有机会接触到市镇中收购纸张的纸铺,进而成为经营纸张贸易的纸贩。 同治《铅山县志》和《雷氏谱牒》记载了同一段往事: 乾隆四年(年),年轻的雷贵发肩挑自产的纸张前往80里外的石塘镇出售,路过黄柏岭时,拾到一个包裹,里面有“千金劵”。 当石塘镇汤氏纸铺的雇员沿途返回寻找失物时,贵发还之。 其人感激拜谢,问玉案(雷贵发的宁化旧名)何往,以石塘售纸对,其人喜,邀同行。至,则向主人言其故。义之,助以三百金,俾作赀本,玉案坚辞。乃约以纸分年减价偿,不起息,方受而归,交两兄,经营纸货,每年除偿原金有余利,家以小康。 由此,雷氏兄弟从经营造纸作坊的槽户转变为兼营纸张贩运的商贩,家境日渐小康。 闽西雷氏第二代子嗣中,雷贵发长子雷声洪,继承父业,拓展家产规模。 雷声洪三弟雷声远则自小读书,以期在举业上有所突破,“君少读书,应童子试不售,援例入太学,应乡试,复荐而不售”,迫于无奈,不得已随兄务贾,且颇有成绩,“去兄居积,而君懋迁利市,遂三倍焉”。 家业发达后,雷声远热衷于倡建公益事业,“一切利济事,知无不为”。逐步积累了极高的社会声望。“乡闻有不平事,君为剖其曲直……乡人乐其公,服其旨,目君为土地菩萨,以其形躯短而器量宏且能保护一方也”,俨然是地方社会之领袖。 雷声远晚年,对子侄读书一事极为上心,为雷氏乃至篁碧村的人文蔚起做出了突出贡献。 历经数辈人的开拓,雷氏业举的族人日渐增多,至道光年间堪称名门望族。 据族谱载,雷氏第三代云字辈23个男丁有儒生10名,第四代光字辈56个男丁有儒生18名。 其中,雷维翰(字光照,号西园,西垣)成就最高。道光十二年(年)中举人,道光二十年(年)进士及第。 雷维翰的仕途非常顺利,先后担任过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湖北荆宜施道盐运使等职务。他还曾担任过顺天乡试和会试的同考官,展现了他在学术和政治上的卓越能力。 篁碧雷氏出身棚民,自造纸起家,经商致富。 通过资助、鼓励族中才俊投身科举,至嘉道间已然是地方望族,实现了社会地位的实质性提升。族中贤者亦能积极扶助后进,通过充当幕友和投效的方式获取官职,以维持家道不衰。 江西铅山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1、廖涵《清代江西棚民的社会上升流动——以铅山篁碧村为中心》,《清史研究》年第3期。原文参见雷省身《雷氏谱牒》。 2、易晓辉:《永乐大典》用的什么纸?《中华遗产》年第09期 3、张玲《国家图书馆古籍“御医”张平:环境适宜,《永乐大典》纸张还可保存年》,《长江日报》-12-09 4、Jxyslza《妍妙辉光铅山纸》。 5、花月白《意境可媲美“雨打芭蕉”的纸瓦,究竟是何物?》年12月 6、程玥《明代江西成为全国造纸中心促就“纸利天下”盛景》,-01-03 7、央视新闻《“赣”出精彩|铅山连四纸演绎“纸寿千年”的传奇》,-02-07 8、陈叙商业史:《福建商帮(六):明清以来的闽西商帮(上)》 9、隐者中国商业史:《江西商帮(四):江西商帮经营的行业--茶叶、茶业及茶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