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6/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共同传承衢州文化

这些天,航埠可谓是衢州最火的地方,这是源于柯城区召开的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要“举全区之力”发展航埠,将其打造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卫星城”。

说到航埠,除了“航埠鸟”、航埠鸭头外,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航埠的橘子了。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先生当年可是专门在航埠买过橘子的,并写在了游记里,也算做了场“直播带货”。可徐霞客先生在游记里却将“航埠”记录成了“黄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黄、航”不分

中古汉语里宕摄唐韵一等“合口呼”,在航埠方言的白读层次读“开口呼”。其它吴方言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如苏南长兴、浙江平湖、丽水地区、温州地区、台州临海、金华的汤溪、磐安,以及福建浦城、江西玉山、广丰等。另外在闽南厦门话、闽北松溪话、闽东宁德话,还有莆仙话中也保留此类特征。笔者认为此特征分布之广,且多保留于白读层次,应该在隋唐时期的吴语当中就已普遍存在。

中古汉语宕摄唐韵,合口呼,航埠话读开口呼举例:

如中记载的常熟方言:呼王曰巷[???]平声。说明在至少到清早期,位于苏南的常熟话仍然保留了此特征,而今的常熟方言“王”读[?u??],早已从清早期还保留着的“开口呼”变为“合口呼”,失去了此特征。

另外,衢州城里方言“黄昏”的“黄”不读“?u??”,而读“???”,与西乡航埠方言相同。这并非是城里话受到乡下话的影响,而是它保留了衢州西安腔的“古读”。

衢城自古商贸繁荣,来往客商之多,人口流动频繁,加之明清两朝文教盛行。历经千百年的演变,城内口音逐步与乡下拉大,渐行渐远。城里除了“黄昏”读“航昏”外,还将“箩筐”读作“卢康”。

如今城里方言的用词与读音是偏官话的,但是还是有部分底层词汇保留了“乡下味”。从侧面可看出,衢州城里话的老底子与乡下方言是一致的,至今还保留“乡下味”的譬如:

1、“泥鳅”、“泥水”的“泥”读[?ie]。

2、形容大小的“小”叫“细”音[?ia],俗写“卸”。3、形容液体“滴落”叫“渧”读[tia],音如“嗲”去声。4、小腿上的“腓肠肌”城里话叫“脚腹肚”,音如“甲拨躲”。字面意思就是“脚肚子”,而航埠话里把“肚子”就叫作“腹”,音同“拨”[P??]。

二、“肝、官”不分

另外航埠话又把中古汉语的“山摄寒韵,一等开口呼”读“合口呼”的现象也颇有趣。此类读音在其它吴方言中也有保留,如:丽水地区、温州乐清、江西上饶、广丰、福建浦城,甚至在闽语中也普遍存在。

中古汉语山摄寒韵,开口呼,航埠话读合口呼举例:

三、以“麻韵”和“尤韵”辨口音

同为衢州西乡的航埠和石梁,两地口音、用词大同小异,一般外乡人难作区分。但凡通晓西乡方言的人都会发现,航埠音与石梁音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在于“麻韵”。底层白读词汇中石梁麻韵以“u”为主,航埠的麻韵是“ia”为主。还有一个可作区分的就是“尤韵”,石梁音以“?”\“i?”为主流,而航埠音则以“ei”\“i”为主流。

“麻韵”举例:

“尤韵”举例:

三、中古吴音的存留

以航埠\石梁为代表的衢州西乡话是一种存古的吴方言。唐代记载:大唐吴儿,唤火为毁,詺水为锤,呼来为离。至今西乡话完整保留唐代所记载的江南吴音特征。

如:水的本字是[沝],今福建闽方言“水”读“tsui”,而航埠方言读“y”,符合杨慎转注古音[沝]音[委]。ui韵转读y韵,正符合语言学中“支微入虞”的音变。

备注:

1、此文以国际音标注音。

2、取自航埠镇长泽街口音与石梁镇珊塘口音。

yǒu有míng名táng堂有名堂,有名堂,为显有名堂。欢迎来到衢州话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